文/慧慧
每到年末,密集的抽检,总会让厂家绷紧神经。
本月以来,各地食药监部门已经相继曝光了十二起抽检结果,涉及问题产品86批次,其中有超过两成是涉嫌假冒产品。
慧慧梳理发现,被曝光的问题产品涉及了护肤、面膜、洗护发产品、沐浴液、香水、粉底等品类,而面膜、祛痘、祛斑/美白类产品,是各地黑名单上的常客。
与此同时,接连不断的曝光信息,也给行业释放了一些积极的信号。
面膜是重灾区
今年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分别于3月份和11月份,先后两次曝光了问题面膜,共涉及89批次产品。而在本月各地相继曝光的问题产品中,有20批次是面膜,约占所有问题产品的23%。
为什么面膜是问题产品重灾区?
首先,面膜的市场体量增大。2014年,被称为“面膜元年”,一时间,市场衍生出了一大批面膜品牌。如今,面膜已逐渐从护肤品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品类存在。
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面膜市场规模约为300亿,今年上半年更是以24.6%的销售额增长率,成为线下增长最快的品类。
其次,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整个面膜市场的发展,是在发展中规范,导致在市场红利的驱动下,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功效,在面膜中添加不良成分。也就是说,行业的不自律和政府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而在上述20批次问题面膜中,添加氯倍他索丙酸酯等糖皮质激素类国家禁用物质,是面膜产品翻跟头最多的地方。
除了面膜,祛痘、祛斑/美白类产品占到问题产品的比重也较高,主要因为这类功效型产品,在成分上,更容易触犯法规的底线。
超两成涉嫌假冒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的密集抽检,不仅曝光了一批问题产品,更顺手打了假。
在月内各地曝光的86批次问题产品中,经标示的生产企业所在地药监部门协查,未查到标示生产企业生产过相关产品的记录、相关生产企业称未生产该批次产品的,有20批次,占到所有问题产品的23%。
也就是说,这超过两成的问题产品,涉嫌假冒。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与食品、药品等不同,由于化妆品本身不涉及人体的生命健康,所以化妆品曾经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
也正是这样的问题,滋生了一些作坊式、不规范的小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不过,正如该人士所说,2011年,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开始做备案,以及当下正在推进的“两证合一”等一系列措施,说明行业的监管力度正在逐步加强,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尚未出台,行业还未完全进入“在规范中发展”的阶段。
抽检合格率为94.3%
在这一系列问题背后,近期的曝光信息,也释放了一些相对积极的信号。
在以往,不论是国家食药监总局,还是地方食药监部门,在问题产品通告中,只披露部分不合格产品的相关信息,相对于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产品的抽检通告来说,不够透明。
本月13日,广西食药监局公布的《关于2016年广西化妆品专项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公告》中,不仅明确了本次抽检的总批次数、不合格产品的相关信息,就连合格产品的相关信息也同步予以公布。
▍湖南省食药监局抽检公告截图
无独有偶,湖南省食药监局、浙江省食药监局先后发布的抽检公告,除了明确上述内容之外,更是说明了监督抽检涉及的品类等信息。
综合来看,上述三地食药监部门在共计6次监督抽检中,抽检样品共有1107批次,涉及了防晒、面膜、祛痘、祛斑/美白、洗浴、然烫发、彩妆等品类,其中合格1044批次,占到总样品的94.3%;不合格63批次,占到总样品的5.7%。
也就是说,单从这6次抽检结果来看,化妆品的不合格率为5.7%。
“说明整体状况还是受控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变化,一方面说明药监部门对化妆品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行业的自律也在提升;另一方面,这样的透明化,会减轻消费者心理的恐慌,对行业来说是有促进作用的。
更多专业报道,请前往各App商店搜索下载“界面新闻”,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