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由老旧厂房腾退引入的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聚集了一批知名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型企业。
第三产业走势平稳,现代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占比达到60.4%,比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
新京报:新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有多少?
对话
庞江倩:是的。2017年,全市继续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传统农业持续收缩,与此同时,农业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稳定。林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2.7%;观光园实现总收入29.9亿元,增长6.9%;农业会展及农事节庆活动接待游客450.5万人次,实现收入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这是2000年以来,北京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瘦身”不断持续。2014年7月,北京发布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北京实施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原来的32%提高至55%。
海淀区集聚创新要素,结合城区更新,打造中关村智造大街,吸引高精尖企业超百家,每平方米产出的毛利润比原来增长了四倍。
回顾北京人口的增长历史,1953年到1999年的46年间,北京增加了近一千万的人口;从2000年到2013年的14年间,人口增长了857万,年均增长超过61万。
新京报:三次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了优化?
供给质量改善提升生活品质
朝阳区盘活工业遗存,亚洲最大水泥筒仓群变身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截至去年9月,朝阳区已有30家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过去五年,北京累计不予办理登记业务1.86万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992家,调整疏解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594家。
新京报:去年北京三次产业的表现如何?
人口膨胀、资源紧缺、土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2014年之前的北京,因定位模糊,各种功能聚集,人口一度以每年35万人的速度增长,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逐渐凸显,深陷“大城市病”,不断受到人们的诟病。人民日报曾刊文回顾北京的定位之争,“没有哪座城市,像北京一样,汇聚如此多重的功能,承载如此多元的期望”。
原标题:北京经济“瘦身健体”:从重量到重质
产业转型升级群众获得感增强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口膨胀问题也逐渐得到缓解。
制衣企业主动搬迁尝“甜头”
不过现今,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呈现了增速、增量双下降的态势,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从2012年的增量50.7万降到2016年的2.4万,增速也从2.5%降到0.1%。
新京报:产业转型升级是否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