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有需求的女性现在也未必需要将卵子冷冻在美国保存,先进的玻璃化冷冻技术已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医院所掌握。上海交大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王丽介绍,2009年,该院就已经采用玻璃化冷冻技术,并于4年后实现了首例冷冻卵子复苏后成功妊娠。只不过相较于美国、意大利等国对冻卵的开放态度,国内的相关政策法规显得更谨慎。
原卫生部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冻卵技术在国内还保持着它最初研发时的基本功能,即为有不孕病史及助孕指征的夫妇,以及希望保存生育能力的癌症患者提供服务。
支持冻卵技术在国内发展的人从女性婚育年龄推后的现实中体会到紧迫感,认为“越来越多的女性需要通过卵子的冷冻保存生育力”,开放冻卵技术无疑是一个对健康的单身女性更加友好的路径。
但在伦理学家眼中,通过技术手段打破生育的天然平衡和自然节律是值得反思的。“天然生育的最佳年龄,也同样是工作的最佳年龄,后续还涉及孩子抚养、家庭结构等一系列问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很可能在现有体制下被滥用,并对女性带来另外的一些伤害。”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教授刘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伦理学家还担忧技术带来的便利所隐藏的成本: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对生育神圣感的稀释,最后,可能带来的是在人际情感上极大的损失,甚至最终令人沦落为技术的附庸。
刘兵说,如果技术发展的脚步不可阻挡,那么至少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进行广泛的探讨,在冻卵技术的发展中更要特别聆听女性主义者的声音,而不应随意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