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便是11月8日,农历十月初一,中国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在北方与清明节、中元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有关寒衣节的来历,版本颇多,最早的是说它来源于周朝的腊祭日。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悼念亡灵。
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南方鲜有闻之。北京、山西、河南、山东等不同地区,习俗也多有不同。过去每至寒衣节,山东人都要为故去的亲人上坟,供奉上自己秋收的物品,向祖先报告一年的收成。鲁中地区的人们用彩纸剪成衣服,焚烧以示为亡故之人送寒衣过冬。民间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说法。鲁西南一带,还会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我国民间习俗在寒衣节这一天,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比如女性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
(文中原创图片拍摄:王旻)
从各地传下来的寒衣节习俗可以窥见,它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民族崇自然、尊先辈、孝父母、恤亲友等多层次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如果今天的我们只知道一个“鬼节”的称呼和烧纸的“规矩”,那未免就有些对不起祖先和博大厚重的民族文化了。古人烧纸祭祀是囿于当时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今人选择鲜花祭扫,则符合当下对生态环境的思考与选择。于当代人而言,寒衣节真正的价值莫过于让我们管中窥豹,生动触摸到民族的历史文化,让身处信息化漩涡中的当代人清空片刻,重新感悟和学习那些关于自然、祖先、亲情的道理。
每一个传承至今的节日,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继承它、发展它,是我们要思考和探索的。我们可以查阅资料,还原历史文化;也可以和身边人聊聊,了解现实意义;还可以求诸于己,用自己的脑袋分析利弊,做出取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大课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移风易俗从来不矛盾。是简单、不假思索地承袭所谓“老规矩”、“老传统”,还是透过习俗洞穿历史,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传扬优秀文化精髓?相信不难做出选择。
这个寒衣节,不妨做出些改变,从试着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开始,从祭奠不烧纸开始,从为身边的父母亲友送上一件御寒的衣物开始。我们的一举一动就是文明演进的一部分,谁能料想,若干年后的寒衣节不会演变成一个鲜花寄思念、亲友赠棉衣的别样节日?
原标题:文化传承不只是烧纸磕头 “十月一,换个方式送寒衣”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