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基层调解工作4年,胜利桥社区的闫隽解决邻里街坊的大事小事,成为居民信赖的“金牌”调解员。有人说,做调解工作需要工作经验,还需要讲究技巧,矛盾纠纷才能妥善解决。但是对闫隽来说,做好调解工作,就是凭着公心和良心,要带着感情化解矛盾纠纷。
社区里有一对年轻夫妻,婚后和婆婆住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婆婆对儿媳的一些生活习惯不满,俩人逐渐产生矛盾。儿媳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做儿子的王先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无奈之下找到社区寻求帮助。老太太可能不太习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又心疼他儿子,觉得家务活就该是儿媳的事。闫隽多次找老太太交流沟通,针对婆婆的封建旧思想进行耐心劝解,最终达成共识。大家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体谅,对于家里的事也应该共同承担,这才化解了婆媳矛盾。
“做调解工作,不仅凭能力,还得凭着公心和良心。”这是闫隽从事多年调解工作的经验。社区居民吴某有4个子女,2003年老伴去世后由4个子女轮流照顾她。可是这几年因为大儿子患有脑梗,身体状况欠佳,不能照顾老人,一直由其他3个子女照顾年迈的母亲。老大无力照顾母亲引来其他3人不满,经过社区多次调解后决定,母亲由老二、老三、老四轮流照顾,老大因身体问题不予照顾,但是要为母亲支付一定的费用。
社区里有个麻将馆,本是供居民休闲的娱乐场所,却让人头疼不已。2013年10月中旬,居民余女士向社区反映,麻将馆里的人经常在墙角小便,导致气味刺鼻,无法开窗,严重影响了其他居民的生活。了解情况后,闫隽赶到麻将馆,对麻将馆内居民进行批评教育,告诫他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并将此次调解情况反馈给余女士,得到了居民余女士的称赞。“社区工作时常会出力不讨好,但是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不能因为居民不理解就哀声怨气,大家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闫隽表示。
见习记者 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