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年一度的高考报名是“规定动作”,那么,加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瘦身”则赋予今年高考些许特别的意味。
高考加分本质上是对高考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偿和对德才优秀者的一种鼓励,彰显实质性的教育公平,但曾几何时,高考加分政策开始备受争议。各地的加分项目五花八门、分值高低不同、范围互有差异,不仅令考生和家长“傻傻分不清楚”,更招致“造假”、“注水”等质疑,“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等乱象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与正义。
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在没有找到除了高考之外更好的替代方式之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无疑是高考公平竞争的核心。从这一角度来说,竞赛、体育类加分项目的“瘦身”,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对于学生而言则增加了报考的公平性。以农村生源为例,从普遍来看,农村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低于城市学生,在强调分数的竞争中,农村考生获得奥数、体育、艺术等“补偿教育”的机会不多,自然难以从高考加分中分得一杯羹。在高考加分政策面前,纵使农村学生具有获奖的天赋,也会因受困于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匮乏而无可奈何。高考加分“瘦身”,考试回归于课本,是对教育公平公正的维护。
考高加分“瘦身”固然可喜,但如果加分的程序不够合理、完善,那么依然会存在不公平。因此,“瘦身”之后的高考加分政策,只有通过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强化监督、严惩违规等途径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还高考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