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的餐盘中,有三碗剩菜和半碗米饭
又是一年年关至,机关食堂、饭馆如何落实厉行节约?有没有浪费现象回潮?连日来,海都记者随机暗访了部分省直单位食堂。在福建省人社厅食堂,记者发现,大部分就餐人员自觉践行节约,基本能做到“光盘”、“光碗”,但仍有一些就餐人员存在明显浪费,有的人餐盘里的三份菜都只吃一半,有的把剩下的大碗粉干直接倒掉。(12月15日《海峡都市报》)
央视曾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想来确实可惜。造成浪费的直接原因,是没把节约粮食当成一回事,思想上缺乏节约的观念。如果连党政机关食堂就不能做到厉行节约,达不到“饭吃尽、菜吃净、汤喝干”的境界,那么节约型社会只能是口头上的愿景了。再往深层里想,机关食堂浪费也是一个供给机制问题。
一般来说,机关食堂吃饭是定价,并且吃不吃单位都是要给补贴的,个人只是象征性的拨一些。一顿饭的金额是固定的,菜需要服务员打,白米饭随便打。说白了,等于吃的是“大锅饭”。
我们以前没少吃“大锅饭”,尝够了苦头,不仅吃着不香,还越吃越浪费。除了思想观念的原因之外,就因为浪费的不是自己的钱,无论倒掉多少饭菜,都不需要自己掏腰包。
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利益导向也很重要。干部职工在机关食堂就餐,公共财政是有补贴的,是补给了食堂,而不是补给就餐者个人。因此,吃多吃少,倒不倒掉,与就餐者本人无甚关系,才往往做不到“珍惜粮食,按需取量”。如果把这种“暗补”改为明补,直接打进干部职工的工资卡,而机关食堂按照市场价供应饭菜饮品,可能就不会随意抛洒细米白面了。如果食堂的饭菜质量不合口味,吃不惯,还可以到街上下馆子,也不会感到没吃食堂里的饭吃亏了。
革除食堂浪费之弊,教育提升认识是首要的,但利益导向更管用。制止机关食堂浪费现象,也要靠改革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