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的很多症状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来自于医生多年诊治的经验,很难通过文字明确表述出来。对于疾病的理解,更需要对文字之外的信息进行把控。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可能对症状进行联想,产生自己可能患病的错误判断。其实很多医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早期学习疾病时,常常是学到什么病,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一度弄得自己挺紧张。
另外,许多人可能都听过“医者不自医”这句话,当医生的一般不给自己看病。因为当涉及自身时,很容易犯糊涂。而且对自己实施诊治,顾虑会更多一些,有时甚至一点细微的心理变化,都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即便“百度”来的知识是准确的,也可能因为自己的误读耽误了就医时间。更有甚者,会把搜来的信息作为衡量医生行为的标准,以此怀疑医生,继而引发医患纠纷。
发达的搜索引擎固然为求医问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用来查看一些出处权威的信息,帮我们了解常识性的知识,知道人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会咳嗽等。但由于个体差异与对症诊疗的需要,在“百度”时不必纠结疾病的诊疗标准与细则,这能帮我们正确地认识疾病,理性地看待诊疗过程。
然而,百度病却越来越影响我们的生活,知乎有一位医生吐槽自己的苦衷,大概意思是,自己给患者治病,总有患者理直气壮地说,百度说我这种病不用手术!百度说这种药我不用吃!有些患者医院觉得没有任何手术机会了,基本宣布无法治疗。他们就会去百度,结果被各种“权威医院”、“老中医”欺骗,搜刮完身上一滴油水,人才两空,黯然离世。这位医疗工作者认为,百度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在互联网时代,它成为了很多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