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龙山站主要为龙山村的蒋山、里蒋、油竹坪、夹山、笤花岭5个自然村1300余人口提供卫生医疗服务。而现在,朱徐根的名声早已传到了邻县,邻近的余姚芦田、唐溪村,嵊州的花山、泉岗等村村民也经常慕名前来就诊。
2010年8月建站之初,许付英不忍心丈夫一个人在山上工作,主动随往,在龙山上一待就是6年。“还好有妻子一路相伴走过来。”两人早已经习惯了高山生活,平时每半个月回家一趟,才休息一天,星期天又早早赶回来。“因为,这里还有病人在等着我。” 朱徐根说。
朱徐根说,刚来那会儿,真是受不了山里的静,,碰到那极端天气,也是最难熬的。“去年极寒冰冻天气,山上积雪最深处在膝盖之上, 盘山公路封道,出又出不去,半个月没吃到绿色蔬菜和水果,水管被冻, 自来水无法用, 全靠从村民那里拎几桶水救急。”
艰苦的大山生活,夫妻俩一待就是6年
“我们对龙山对村民有了割舍不掉的感情。我想继续留在服务站,再干上几年。”朱徐根表示。
从岭南乡政府出发,经过蜿蜒盘旋的5公里多山路,才到达全区海拔最高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岭南乡龙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正是午后,服务站内非常安静,只有两个病人。乡村医生朱徐根戴着老花眼镜在为病人输液。老伴许付英已经洗好晚上要做的菜,拿起扫帚将里屋又打扫了一遍。
“这里的村民都非常相信朱医生。”66岁的村民梁家炳向记者介绍,朱医生其实没有固定作息时间,一天24小时在卫生站,病人随时来随时可以看病,他毫无怨言。
朱徐根则感谢老伴,有了她的照顾和陪伴,再冷清的日子也是快乐的。“虽然服务站的生活条件比不上家里,但这边的病人更需要他。”老伴说。
准备再干几年,直到干不动了为止“龙山社区所在的5个自然村比较分散,人口分布不集中,朱医生的工作环境更显冷清。”岭南乡卫生院的张乔乔医师说,乡村医生时常会碰到棘手的病情,朱医生总能及时圆满应对。他佩服朱医生选择高山的勇气,以及六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
(原标题:高山上的)
全站唯一的医生, 村民们都信任他 在村民眼里,朱徐根就是一名“全能型”医生,挂号、收款、配药、输液等各个流程环节他都熟门熟路。记者看他在电脑上熟练地输入药方,熟练地完成刷卡缴费等操作,问他啥时候学的电脑?他自豪地说:“前两年儿子教会我的。” 朱徐根是龙山卫生服务站唯一的医生。2010年8月卫生站建立后,当时56岁的他主动请缨,从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岭南下许卫生服务站调到条件艰苦的龙山站工作。 2010年的冬天,一个高血压病人的家属在半夜12点敲开服务站的大门,朱徐根确认病情比较严重,立马打电话叫车把病人送往章镇卫生院救治,及时挽回了一条生命。有一年,同样也是半夜,有位病人腹泻需要挂点滴,朱徐根就从半夜忙到了第二天天亮,早上7点照样坐诊。 43岁的村民章柏会,几天前摔了一跤,伤到小腿,在岭南乡卫生院缝了两针后,正在服务站继续输液消炎。章柏会说:“以前凡有村民生病,都要走5公里多山路到山下的乡卫生院去看病。如果病人走不了路,则要抬担架下山,单趟至少得花2个多小时。自从有了卫生站,村民有个头疼发热的就不用出村看病了。” 卫生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紧挨着候诊室的是门诊室,对门是药房和缴费处,再里面的小房间是朱徐根和老伴的住处,一张床不到1.2米,却要躺两个人,一台老式电视机就是所有的家电设备。 “山里没有地方可去,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晚上6:30看完电视就上床睡觉,第二天7点开门看病。白天多时看十五六个病人,少则七八个病人。这样的日子简单但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