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想象,当你白了头发、皮囊逐渐风干,你会怎么度过晚年的每一天?
沈掌海、王雅珍: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到哪都在一起
沈掌海和王雅珍已经结婚56年了,是头格社区出了名的恩爱夫妻。去医院配药,两个人一起;到下沙买东西,两个人一起……用邻居的话来讲,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到哪都在一起。
老夫妻精神矍铄,显得很年轻,脸上总是挂着盈盈笑容。实际上,今年,王雅珍已经73岁,沈掌海已有80岁。
这种精神状态,得益于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乐活心态。家门口,摆满了夫妻俩侍弄的花花草草以及饲养的两笼兔子。“已经生过两次兔崽了。”王雅珍说,他们常去田里拔草喂兔子。
王雅珍打小喜欢越剧,16岁起就在村里排演戏剧。第一个小孩出生后,她还登台唱戏。后来,家里小孩多了、事情多了,她就不再有时间去排练、表演。直到退休后,她重拾爱好,加入社区越剧队。
现在,她每周一、周四晚上,王雅珍要去社区越剧团唱戏、排练。沈掌海很支持老伴的文艺爱好,主动帮她分担家务,每天为一大家子准备三餐。“他退休后,家里的饭都是他烧的。我洗衣服、搞卫生,他买菜、烧饭。”王雅珍说。
“唱得还算可以。”沈掌海评价妻子的唱戏功底说,她喜欢唱,自己喜欢听。
有时,王雅珍参加越剧排练,他也去坐坐听听。“我是去看看,她们练得怎么样了。”沈掌海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小缝。
陆文奎、沈爱姑:他教她认字读书,她陪他游山玩水
出门旅游、读书看报、写字画画……在东方社区过渡房里,金婚夫妻陆文奎、沈爱姑过着平静而充实的老年生活。
采访的时间接近中午。陆文奎戴着老花镜,坐在餐桌前看报纸。沈爱姑在厨房准备午餐,听到说话声后走了出来,笑脸相迎。
“国外的,去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国内的更多,张家界、厦门、北京、上海……”陆文奎掰着手指回忆夫妻俩一起游玩过的地方。
他说,最开始,自己多是与同事一同去游玩。后来,多是老伴陪他一起游山玩水。
“出去旅游最开心了。我很喜欢跑出去,这里看看、那里看看。”沈爱姑说,多出去走走,眼界就开阔了。
不出门的日子,两人除了到地里种些蔬菜外,就喜欢在家看书读报、写字画画。客厅沙发的对面,就是沈爱姑用的书桌。书桌上,摆着看书用的木架以及几本厚经书。
“他对我好。我有不认识的字,他就教我,帮我翻字典。”沈爱姑说,自己看经书,陆文奎就坐在旁边看报纸。
与现在的惬意相比,几十年前,他们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赶”字来形容。当时,陆文奎在下沙的信用社工作,几乎每天都得忙到天黑才能回家吃饭。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部由沈爱姑担着。
沈爱姑说,婆婆去世早,自己不仅要干农活,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孩以及陆文奎的两个妹妹。“天黑下来,针线都看不清了,还得缝衣服。凌晨四点要起来割草,我一边缝衣服,一边计算,今天还能睡几个钟头。”沈爱姑回忆说,自己要在田里和家里两头赶,在路上都是用跑的。
说到过去,陆文奎满心愧意:“的确很辛苦。家里的事情,统统要她管。”他说,自己工作忙,轮到值班时,连续一周才能回去一趟,家里的事情帮不上什么忙。“我在管公家的‘家’,她在管我们的家。”
对这些,沈爱姑很理解,也支持。“他对我也是好的。叫他拿一下东西、买点东西,都是回应‘哦,好的’,从来没说过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