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16年前,为星爷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少林足球》,虽然没有在内地上映,也似乎并不是发生在内地的故事,但仔细的观众已经能够发现,“少林兄弟帮”汇合的重头戏,实际就在外滩实地取景。
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依稀可见。这里埋藏了投资高手星爷敏锐的市场嗅觉。
更不用说,《功夫》中的猪笼城寨,和上海“七十二家房客”滑稽戏中千丝万缕的连续。
后来我们才知道,香港文化意识和(承袭上海文化而来)的无边界的模糊地景,是周星驰新千年以来作品的主要风格,也是他“香港-上海”多元混杂身份的主动表达。
假如我们说,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上海电影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经历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文化南迁;那么,今天,以合拍为基本模式的“北移”成了新的时代强音。
从这一夜,我们有理由发现上海电影以及上海文化模式的复兴。
四
复星,复兴。
这谐音中,有巧合,更有期盼。
而上海电影的复兴,归根结底,就是中国电影之幸。
我还清晰地记得,就在去年这个时候,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博纳老总于东、光线老总王长田等一众大佬雄心勃勃的样子,在他们的眼中,博纳、光线的目标,是一年做到100个亿!
现在这种声音,已经没有人敢随意放言了,在北京不少的电影人聚会上,萦绕着的是压力、叹息和焦虑——正像于冬所说,电影归根结底,内容是第一生产力。在经过了票补大战、保底分账以及五花八门的金融杠杆加持后,中国电影人有些变得浮躁,有些忘了“生产电影”的初心。
对于有些中国电影,影评人怒其不争,投资方又怒影评人唱衰中国电影,网络上鸡毛蒜皮、乱成一片。但作为提倡“感性观影,理性批评”的自媒体代表,我们也想说:光有金融杠杆做不出好电影,光有吐槽毒舌也骂不出好电影。上海电影的复兴乃至中国电影的雄起,归根结底,是繁复而丝毫马虎不得的文化生态建设。
最近看了陈昌业兄在“壹娱观察”中所写的文章《写在上影节开幕之前:上海电影如何再腾飞?他和贾樟柯已有了答案》,上海政府从人才、教育等基础生态建设着手,修复上海电影产业链,是了不起的宏观智慧。
当政策框架搭建起来后,微观建设能否跟上,就关系到未来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电影业,是否能够真的充满活力——不只是公司年报中充满障眼法的“假活力”。
平心而论,在现阶段,中国的影视公司的首要任务确实还是挣钱,正像电影局张宏森局长所坦诚的:中国电影还没有真得解决好生存问题。在这个喧嚣的行当中,没一个人是抱着找挨骂的心态投身电影事业的。人要吃饭,挣钱养活自己天经地义,世上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甘心为了艺术饿死自己的艺术家还是少数。
但电影之所以值得我们所爱,就在于无论规制大小差异,艺术家都理应有着平等的尊严,表达的自由,它是时代的映射,也是人心的抚慰。
城市孕育了电影,电影也反身定义了城市。这也是我们每年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来上海参加电影节的根本原因。
每一部优秀电影的出现,都反映出今天电影生态建设的微笑进步。汇纳百川,中国电影的潮头才会一直向前。
这一次,复星将自己置于了电影市场的这场棋盘中,希望真的能像他们说的那样,推动中国电影更好地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一条专栏 | 中国版《深夜食堂》,到底为什么不好看?因为——除了改编技巧本身,日本人本来也是一个奇怪的存在: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购票 | 6月28日,李丁爷爷感人影片《天堂回信》仅售10元,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阅读 ()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