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注重身体保健,尤其以一些中老年人更是如此。正所谓“关心则乱”,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利用健康讲座、药品试用、名医义诊等看似关爱老人健康的活动,利用亲情营销的方式,来诱导老年人进入隐匿的销售链,将一些廉价的保健品甚至是化妆品当做“特效药”卖给老年人。
保健品是食品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食品类别。从某种程度上,保健品只有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制的作用,并不具备药物的功效,可是却有不少人将保健品伪装成药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来牟取暴力。虽然在一些不法分子看来,保健品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后果,但是将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无疑就像一道“催命符”。试想,商家口口声声称之为“神药”,不仅没有任何药效,还可能由于是三无产品而存在质量问题,反而对身体有害。试问,面对这些大肆宣扬夸大保健品功效的销售者,不断的在各地以各种手段欺骗群众,可是为何却不见有人站出来治理,还让他们大行其道,如此逍遥法外。一些商家为了巨额利益铤而走险,而一些政府机构是否为了不正当的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最后遭殃的只能是普通百姓了。
编辑:张亮
近日,成都78岁的黄婆婆,就落入了保健品会议营销的陷阱。在成都众心家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众心家园”)举办的爱眼讲座上,她被工作人员推销购买了近3万元(实付七千余元)的“特效药”。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药品”是没有治病效果的保健品和化妆品。(8月4日 《华西都市报》)
笔者以为,面对保健品市场的乱象,还要靠监管发力,缺乏全程监管,就会给人可乘之机。因而,一方面要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把“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贯穿到始终。另一方面,子女们也应该注意,一些保健品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秘密武器便是“亲情推销”,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儿女常年在外,对“贴心关怀”毫无免疫力。
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合作,才能确保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的晚年。
作者: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