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企明星”企业如何翻越“山丘” 引才之困、融资之困、转型之困 初创企业发展面临“三座大山”
2017-08-10
记者 阮妍妍 实习生 张梓群
今年是周海根携公司项目第二次参加“企明星成长计划”。
不过,上一次他参加的时候,公司的名称还是“杭州纯青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更名为“浙江纯青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了。
两字之差,却意义深远。
“这还要感谢‘企明星’平台。2014年我们参加完‘企明星’的路演后,和浙江大学成功实现对接合作,2015年对公司的名称进行了变更。”周海根说。
变化的不仅是名称。近两年,“纯青节能”研发生产的节能蒸汽机还引入了物联网概念,而应用上则已经成功地从商用转型到工业生产领域。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工业领域对产品要求更复杂,生产工艺也和商用不一样,所以需要技术升级换代,需要大量资金、高端人才涌入,然而这些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往往是比较困难的。”
一边是公司运作需要持续投入,另一边却是公司想筹钱、想引才都不易。本次“企明星”大数据报告也显示,在过去一年里,创业企业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其资源相对有限,尤其在各种要素成本快速抬升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并不小。
引才之困、融资之困、转型之困俨然已成为他们背负的“三座大山”。
引才之困
人力成本支出巨大,又难招到高端人才
在“公司成本支出的压力主要来源”这一项,“企明星”2014年和2015年的调查都显示,技术研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渠道拓展成本是初创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的主要因素。同样,今年的大数据也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这三项,只不过“人力资源成本”以86.84%的占比首次超过了“技术研发成本”(65.79%),上升为第一位。
“以前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五六个人,现在随着规模的扩大,已增至20多人,人数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势必也会增加。”周海根说。
事实上,初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开支较大也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关,近年来,我国企业普遍面临成本要素上升过快,尤其是人工成本上升过快的问题。以杭州为例,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杭州市区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0710元,与2015年的55627元相比,增加了5083元。
但是,在成本支出同样抬升的背景下,相对于部分劳动力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初创企业的压力更大。因为,这些创业企业大部分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企业,他们对高端人力资源有着更大的需求,对应的薪资水平也普遍较高。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提供过高的薪酬来招聘人才确实有些吃力。就我掌握的行业情况来看,人力资源成本高和人才匮乏是目前创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杭州猎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郎越时表示。
对此,微天使平台创始人程川也深有感触。“在优秀人才招聘上,初创企业开出的薪酬水平一般比不上大企业,失去了对这类人才的吸引力,然后就退而求其次,聘用B类人才。如此一来,员工流动性加大,无疑又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
融资之困
想与时间赛跑追赶风口,又被掣肘了发展节奏
对于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企业来说,资金的短缺可能是其共同面临的瓶颈。在本次调查中,多家“企明星”企业向记者反映“想筹钱却不容易”。
“我们初创企业要想同时间赛跑,追赶行业的风口,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拿出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常会遇到各种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掣肘企业更快成长。”程川说。
在杭州绩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胡敏翔看来,早期项目融资难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初创企业的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潜力价值,但因为其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并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销售,融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他说。
本次“企明星”大数据报告也显示,在关于“公司2017年的融资信贷情况”的回答中,仍有36.11%的样本企业主要是依赖自有资金,仅11.11%的企业选择了银行信贷。
那么,风险投资人最关注初创企业哪些方面呢?
“首先当然要看这个项目是否具有成长空间,是否具有独特性,其次要看企业的团队建设。”胡敏翔说,在企业早期项目还处于雏形阶段,投资方会非常看重这一点,会对创始团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评估。例如,创始人的行业背景、经历以及其决策所占的比重,另外还会了解创始人的个人品质,看其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是否能沉下心来创业等。
转型之困
从0到1到2到3 又该如何克服成长问题
如果说,引才之困、融资之困是初创企业成长道路中面临的外部压力,那么,随着公司盘子的逐渐铺大,业务环节越来越复杂,企业的转型问题必然会被提上日程,成为一个内在压力。而这点对于创业者来说,依然不是能够轻松完成的,毕竟放下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转投一个全新的市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我们原来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商业市场,现在转到工业领域后,不仅面临着产品技术升级换代,还有销售模式的创新问题。”周海根说,据此,公司在原来直销模式的基础上,还创新出新的合同人员模式,以及可以让用户先体验,再决定是否购买的租赁模式。
同样的,大学生创业者渠程和他的摄影团队也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是完全抛弃公司非常熟悉的拍个人证照、写真等“散户模式”,还是全身心开拓商业摄影,这是一个问题。
“初创企业的发展瓶颈的确很多,转型几乎是他们的常态。所以,建议创始人要谨慎规划成长目标,立足于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另外不要认为转型是前功尽弃,每一次转型都可能意味着产品在成长,企业在成长,这使得下一次成功转型的机会变大了。”胡敏翔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