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做不到这一点,电影世界的优势可能和迪士尼主题乐园没有太大的差别。除了特殊的核心项目之外,又靠什么来吸引受众呢?这其实是对国产电影品牌的一个考验,考验其覆盖人群是否足够广?带动消费的能力是否足够强?
但除了冯小刚的电影公社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外,其余项目仍然处于一个寻找的状态。
“国产迪士尼”存天然短板,服务对象应瞄准新中产?
想要让“国产迪士尼”盈利,关键在于搞清楚主题乐园的核心受众是谁?
其实国内电影市场和好莱坞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内很难形成真正的IP。IP首先需要一个较长的培养时间,其次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来保持生命力。而能够产出这种IP的,绝大多数都是动漫IP。
因为从小开始接受IP的熏陶,在结婚生子后仍然可以接受IP的文化输出,这本质上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链。但国内的动漫IP,值得主题乐园开发的有几个?满足两方面要求的又有几个?
国内的很多“自称IP”都是真人电影,真人电影的受众很难辐射到儿童。但真正推动文旅消费产生的恰恰是儿童,这就是“国产迪士尼”最大的天然短板。
就拿华谊兄弟的电影世界来说,其中最体现新意的项目适合儿童娱乐吗?它的受众是否存在极大的片面性,仅辐射20-35岁的年轻人呢?而这一群体带来的消费,是否足以支撑电影世界盈利呢?
很难讲,起码几年之内,除非电影世界有着更全面的布局,否则很难讲电影世界能否盈利。
所以,想要发展实景娱乐,最需要瞄准的就是新中产阶级。在没办法初步影响儿童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想象力征服年轻父母,然后带动儿童消费,从而慢慢建立一个以服务新中产阶级为主的生态闭环。
但遗憾的事,国内绝大多数实景项目失败的根源在于把实景项目当作一个纯文景项目去运营,误以为只要有文化品牌就可以比传统的旅游项目具有吸引力。
但其实,旅游的核心人群往往是老年人和儿童为带动源的,它的本质驱动力是整个社会人群的两个极端。为此,出发点就有偏差的实景娱乐,往往会出现危机。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就坦言:“中国实景娱乐产业,在3-5年内会严重过剩。”尽管如此,绝大多是业内认为过剩的原因在于缺乏独特的品牌竞争力,所以深度挖掘可以实景化的IP。
于是,唐人街探案可以实景、狄仁杰可以实景。但当系列开发遭遇瓶颈活着创作间歇期时,实景娱乐项目的核心就被锁住了。所以,无论是选址还是持续更新能力,都应该建立在明确受众主体的基础之上。
实景娱乐必然是电影产业的下一个重点,只是焦虑,缓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