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开发建设中,对环境质量的考量被放到了最前面,甚至达到了“严苛”的程度。根据新要求,如今,园区但凡要新上马一个产业项目,必须在VOCs排放量上做到“增1减2”,也就是说新项目如果会带来一定的VOCs排放量,前提是必须已经实现了两倍的减量,否则该项目不能进入园区。最近两年,园区的VOCs 区域浓度目标每年可以下降10%,到2021年可降至95微克/立方米,这个标准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总部所在的路德维希港的排放标准一致。
在这样的背景下,落户园区10年的奥威公司今年开始“发力”,在半年内连续启动三个关于洗护用品原料生产的产业项目,包括调整产品结构、新上马8万吨生产线、建设研发中心,为此将新增投资1.87亿元,产能增加一倍以上。由于企业急着赶进度,金山区投促办牵头,金山区10多个部门联手为其举行了三次产业项目专题辅导会,帮助其在最短时间内拿到环评批复,推动新投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这三个项目的顺利启动,让奥威公司的投资信心大增。袁志武透露,明年,公司还计划在金山拿地新建厂房,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除了当地‘店小二’的周到服务,这个园区的专业性也是我们所看中的,这里除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平时还定期有专业第三方来巡查、指导,帮助企业把各种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优质企业不仅不走了,还纷纷“大手笔”增资扩产;同时,还有更多企业看中了这个高标准的专业园区,想要落户过来。据透露,前不久,一家知名药企来实地考察后,对这里的绿化、基础设施、原料供应和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等大为称赞,立即表示“这是我们向往的园区”,要把高端产品生产搬迁过来,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洽谈落户事宜。
如今,园区招商形势喜人。今年9月,有7个产业项目集体签约落户,总投资达到14亿元。与此同时,招商部门还储备了40多个项目,预计释放后总投资额接近100亿元。
悄然崛起的“氢源碳谷”小镇
前不久集中签约落户的7个新项目,透露出了金山二工区今后的全新产业导向。
记者发现,这些产业项目大多与碳纤维相关,其中最吸引业界瞩目的,莫过于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项目。该项目投产后可年产1.2万吨48K大丝束碳纤维,产品将应用于海上风电叶片、轨道交通、汽车、能源等领域。目前,国内大丝束碳纤维99%以上全靠进口,上海石化的万吨级国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这一原材料成本下降20%以上。
原来,结合区域的产业基础和未来趋势,金山区计划推动金山二工区和周边10余平方公里从化工产业向高端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新规划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计划到2025年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关产业总营收突破100亿元,到2035年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00亿至500亿元,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据了解,在新一轮的转型中,金山二工区将谋求“三个升级”,除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还将从“原来什么都做”转向“中高端产业”,同时从“单一生产”转向“生产+研发+生产性服务业”。由此,该园区的“3+1”产业定位也浮出水面——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生产性服务业。
对于金山二工区的未来,一个更形象的表述则是:“氢源碳谷”小镇。化工产业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其副产品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的重要原材料,因此,接下来,金山将结合二工区的整体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方面推动区域从化工产业向高端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上下游产业链,另一方面携同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对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的规划,实现化工产区向氢能产区的转变。“以前,人们总纠结于要不要化工,但如果推动产业研究往深里走,就可以把制约瓶颈变成独特优势。”区领导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金山二工区还被列为了全市唯一的工业园区“二转二”整体转型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园区。未来,这里将通过8年时间的努力,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根据计划,整个园区8.5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60%到70%的企业或产业将被“换血”,至少腾出3平方公里的空间,用于引入符合产业导向的中高端产业项目,预计头三年引入20个项目,投资不少于100亿元。目前,金山方面已与临港集团携手成立合资公司,逐渐通过土地回购、新项目导入等方式,推动二工区转型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金山二工区的转型故事告诉我们,‘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整个金山区谋求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胡卫国告诉记者,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金山地区第一轮三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圆满完成511个治理项目任务的基础上,金山区又主动请缨启动了第二轮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继续实施200多个整治项目,两轮总投入接近300亿元,希望在发展中持续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