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全然不同的。金子存在于每个同事的设计中,她的职场松弛感、超强 " 阅片量 " 令人羡慕;马琪芮第一时间将电话打给了爸爸,邀请他成为自己的 " 客户 "。每个人的性格、工作推进方式都各有不同,但都是鲜活的。
作为新一代职场人,他们也更坦荡地遵从自己的内心,自信、自我。杨笠感慨金子 " 面试的姿态不像是学生面对老师,就是同行在交流 "。而魏大勋的 " 我一定会努力 " 的 80 后 90 后面试标准答案,也侧面映衬了新一代职场人的态度变化。
这一点李文妤同样深有感触。面对市场上关于实习生普遍能力强、高颜值的质疑,她解释道:"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较自信。而当一个人自信起来、以及有了专业度支撑后,整个气质乃至颜值都会上升 "。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值得注意的是,《offer4》其实有意识地将视角对准了更多的普通人。" 我们不希望他们是活在银幕里的,或者让观众觉得我们身边不可能有这样的人,而是希望他们更接近于我们身边的人 "。
相比于马琪芮、金子等一开始就被两家公司眷顾,凭借一句 " 加班费 " 出圈的陈铚研,看到带教老师指导施工图时发出的 " 我是谁?我在哪儿?",显然是当代职场人的缩影。选择座位时直言不讳想要摸鱼的李冠甲,同样说出了职场人的心里话。
在这种基础上,再去拉开的实习生职场成长轨迹,也就更具有代表性。马琪芮的稳得住的背后,是独自一个人熬大夜、克服困意的坚持,也有藏身船长之家自我疗愈的心路历程;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的陈铚研,最终将一万平米的火锅店这个略显荒谬的设定落地。
而双公司模式,也让实习生的成长有了更多维的展示空间。北京建院的实习生们一路跌跌撞撞,团队协作的考核题目在导则缺失时就给所有人上了严肃的一课;金子所遇到的红线退让原则,将实习生们从学校拉进了真实的建筑行业,建筑不只是理想更是现实。
实习生们与带教老师的互动,同样让我们能够更深入感受到一个行业的文化传承、从业者的个人魅力,而这也是职场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北京建院一带二的手把手教学,将文化传承诠释得淋漓尽致,带教老师在面试中的幽默风趣和专业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直向建筑的典型职场氛围、创意先行的风格,同样极具代表性。
《offer4》,不只是职场新人的故事
" 节目走到第四季,大家希望看到什么?" 邱越提出了这个问题。
从用户洞察出发,她指出:观众的需求正在从最开始的非常细致的 " 职场生活锦囊 ",转变为到希望从节目中看到自己,看到与自己类似的人,看到对美好生活、美好职场的向往。" 大家看综艺不是来上课的,而是有一种个人成长的代理满足和消解治愈的作用。"
而关注当下,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 IP 最重要的事情。
以建筑行业透视当下的社会环境与就业环境,《offer4》希望给到人以力量。当曾经炙手可热的建筑行业转眼间辉煌不再,却仍然有满怀热爱的年轻实习生们仍然在提升自我、奔赴热爱,仍然有坚守在行业里的人不断打磨作品、坚持传承。这也是其他行业人群正在面临的问题,而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也是一剂强心针。
另一面,则是更严苛的就业环境:市场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降低,但年轻人想要在毕业后拿到心仪的 offer 却更难了。马琪芮、金子等四名实习生同时通过了 2 家公司的面试,但同样的也有人在面试之后黯然离场,即使是有着最高学府的加持。
某种程度上,我们虽然在看一群二十岁职场新人的故事,但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职场环境里,我们每个人又都被打回了 " 职场新人 "。一次次的中年失业危机刷屏背后,我们显然必须去直视一些问题:当职场环境不允许躺平只能被迫内卷,当裁员厄运降落头顶,稳定与追求自我的双向选择里,我们又当如何?
不断学习如何在一个并不稳定甚至是下行的行业里苟住、摸鱼和生存,正在成为每个职场人的新命题。而在年轻的他们身上,我们也能找到答案。
" 没关系,去退 " 的洒脱背后,是金子在遭遇红线问题后的心态,也曾躺平哀嚎但同样可以快速收拾心情解决问题;一心摸鱼的李冠甲在首次考核垫底之后,明显萌生了更强烈的逆风翻盘的想法;林鹏翔一次次用设计征服带教老师的背后,专业、创新才是硬通货……
职场,当然允许失败和暂时的能量耗尽,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自我疗愈。在市场对普通人和精英的划分里,在 " 躺 " 和 " 卷 " 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职场态度背后,最终归结于一点:因为热爱,自己就会 " 卷 " 起来,当然这种 " 卷 ",不是那种无价值意义的恶性竞争,而是在自我接受范围内的合理的奋进。而同样的,我们所谓的精英,很多时候并不是依靠天赋,而是不断的努力所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