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可欣
文娱发展叠加消费升级,这届年轻家长对于儿童护理的关注,正催生出一片新蓝海。虽然很少有家长主动去让孩子接触化妆,但如今,学校联欢表演、课外舞台演出和各种文艺比赛一般都会出现彩妆的身影。据Euromonitor数据预测,2023年国内儿童化妆品的市场规模可达400亿元,吸引品牌们竞速角逐的同时,也催生出一些乱象。
日前,顺德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派人员前往辖区部分玩具店、文具店及母婴用品店等场所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个别商铺存在以儿童玩具的名义销售儿童化妆品的现象。随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开展了化妆品专项检查行动,并有针对性开展儿童化妆品执法检查,将区内2家儿童化妆品生产企业及449家经营单位(含母婴用品专卖店、商场等)全部列入化妆品行业监管。
儿童化妆品是指供年龄在12岁以下(含12岁)儿童使用的化妆品,且所有明示适用于儿童的化妆品,均应按照要求申报。然而我们却经常能在玩具店、商超中看到一些附带着彩妆的玩具。在电商平台搜索“玩具化妆品”“芭比娃娃化妆玩具”等关键词,出现的商品数量众多,且部分商品销量不低。仔细查看便能发现,部分商家以“装扮玩具”代替“化妆品”,按照玩具的质检标准来走,这些极有可能接触到儿童皮肤的产品安全性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顺德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走访调查时也发现,一些产品虽然名称为“儿童彩妆玩具”“过家家玩具”,但内含化妆粉块、指甲油,产品的标签上也未按照相关规定标注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儿童商品质量问题,总是牵动人心,与成人相比,12岁(含)以下的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弱,对外来物质的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受到损害。对于成年人来说的所谓大牌、名牌,其标准在儿童身上并不适用。在一些不可避免需要化妆的场合下,就需要具备“火眼金睛”,仔细辨别,选择最安全可靠的产品,让风险降到最低。“小金盾”是儿童化妆品区别于成人化妆品、消毒产品、玩具等其他易混淆产品的标志,家长在购买儿童化妆品时,可先查看是否有“小金盾”。
儿童对色彩和大人使用的东西有一定的好奇心,在他们心理和生理未发育完全时,一味地责怪和压制并不是良方。在市场经济、网络发达的今天,儿童可以从无数种渠道去接触例如儿童彩妆这样的新鲜事物,堵得了一头也防不了另一头。儿童更需要的是教育,学校担负起文化教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安全教育更多的需要家长为他们补补课。
儿童彩妆并非洪水猛兽,出于演出等特殊需要,适当化妆无可厚非。但安全仍是第一要义,“彩妆玩具”不是“儿童化妆品”,“成人化妆品”也不适用于孩子的皮肤,在规范市场、认真辨别的同时,为孩子输入安全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