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昨天举行。来自本市文学、戏剧、影视、音舞、美术、群文等各文艺领域的艺术家、创作生产单位和经营管理部门的代表,本市宣传文化系统的有关领导及各区县宣传部和文广局负责人出席会议。与会者为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纷纷建言献策。
产业链有序运作,比单纯一部作品卖座更有意义;年轻人既要有创新意识和市场观念,更要有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意愿。在昨天举行的2014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上,上海30多位影视机构的“掌门人”表示,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吸引全球影视业巨头的热土。但是,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的影视产业理念,在与海外影视产业巨头的竞争合作中,真正进入到影视产业创意的核心领域。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会上透露,经过10年努力,上影集团以原创为龙头的产业链初具规模。“上影集团由早先的协拍、合拍到今天在我们的平台上起用国际优秀人才,走出了一条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未来5年至10年,上海会出现许多世界级高端影视创作制作公司。”现在许多海外知名影视公司都在和上海谈合作,仅过去半年间,就有8家行业巨头表示要和上影合作。“很多人认为,未来10年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娱乐时代。不少知名企业都在询问如何进入中国市场。”面对抛过来的橄榄枝,任仲伦提醒业界需要清醒,在海外巨头将国际市场和中国两大市场捏在一起的同时,中国需要掌握主动。“上海通过合资影院、引进海外电影,培养了一批懂得国际市场规则、能和海外对手和合作者对话的人才,他们是上海影视产业的财富。”他认为,人才是上海电影发展的血脉。上海既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培养年轻人的内在动力,让更多有创意、懂市场的青年人才有意愿成为业界的领军人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政策和资源优势。“探索过程中可能会犯错误,行业要给年轻人试错的机会。”
将和华特迪士尼联手打造一部投资8000万至1亿美元影片的SMG尚世影业,其总经理苏晓认为和好莱坞合作,关键需要进入创意核心领域。苏晓说,花三四年时间学到好莱坞的产业链如何运作,比单纯拿出一部影片更有价值。
另据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已有超过600多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其中民营机构500多家,占比超过80%。上海新文化传媒董事长杨震华认为,上海的影视业已经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各个投资主体彼此交换资源,把平台做大了,产品才能更加丰富,投资的风向也会相应降低。
未来,影视剧行业的发展很可能走向平台化。会上,有业界人士认为,全国4000多家影视公司,最终不能只有小舢板,必然会出现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涉及并且运作流畅的航空母舰。不过,影视剧作为文化产品,其社会作用并不会因为产业模式的更新而改变。上影集团创作策划部副主任陈佳勇说,关心商业模式的同时,影视产品依旧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