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本月14日开幕。本届“金爵奖”入围影片和展映片正陆续公布,这些影片是如何选出来的?为解答这个问题,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度公开“选片人机制”和近百位选片人名单,让一批幕后工作者走到台前。
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分为专业选片人和高校选片人两支队伍。就公布的50位专业选片人来看,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主要从事电影研究、民营影视制作、媒体与影评、影视教学、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工作,负责在所有报名影片中选出适合参赛影片以及适合各类专题影展的影片。选片人团队中还有上海高校研究生、博士生,他们主要负责技术处理、基础梳理及分类的初选工作。
自3月底进入选片工作至今,选片人已从近3000部报名影片中选出了300部左右作品,一位负责审看参展影片的选片人说:“每周末都要连续看十几个小时电影。”
专业选片人:希望大家多涉猎“小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都有上千部候选影片,而今年的报名影片总数更是刷新历史纪录,多达2907部,要从其中选出300部,用“大海捞针”形容并不过分。
负责审看参展影片的专业选片人王佳彦,先后从事电影发行、影院管理等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工作。据他介绍,电影节入围影片确定之后,要经过三道审片程序。一审主要根据影片的情节、内容作出判断;二审主要是考察影片影响力及导演、演员、艺术水准等综合因素;三审根据一审、二审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把关。
在这样繁重的选片任务之下,一部好的片子会让人有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的感觉。选片人蔡剑平所推荐的《警界黑幕》,在去年电影节上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艺术成就奖3项大奖。他表示,电影开篇的长镜头就吸引了他,“不管是节奏感、镜头感,还是叙事、制作水准,《警界黑幕》都表现亮眼,所以我立即联系了另一位选片人,请他也作推荐。”两人的联名推荐也为影片能够顺利进入组委会视野并最终获奖增加了筹码。
那么,选片人的选片标准又是怎样的呢?王佳彦和蔡剑平都表示,选片人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专业考量也保证了选片的多样性和公正性。王佳彦总结自己对展映片的选片标准有3条——第一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参加过其他国际电影节并获奖的优先考虑;二是相对较新的作品,甚至是世界首映的;三则是注重影片的商业性。此外,他还会对一些电影小国送来的影片稍微放开尺度,而对一些电影大国则收紧一些。比如今年,文莱第一次选送了几部影片来参展,王佳彦就透露自己至少将推荐一部给大家。希望大家多涉猎一些“小片”,了解不同地域的电影文化。
市民影评人将优先入选市民选片人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电影节选片人机制更加完善,除了公布选片人名单外,组委会还设置了奖励机制,推动选片人的积极性。选片人推荐的电影,不管是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还是在其他国际电影节获奖,都能得到一定奖励。而电影节结束后,组委会还会对选片人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不合格者将不予续聘,以推动选片人推举影片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组委会特别允许选片人带片子回家,给选片人更为弹性的看片时间。
与海外众多电影节不同,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秉持着“专业”态度和“学院”气质的基础上,也希望更多普通百姓参与其中,不仅提供更多的场次让市民“看片”,还在今年特别设置“市民影评大赛”平台,鼓励普通百姓参与电影节“评片”,让他们中的“电影通”、“电影行家”参与进来。而大赛最终评选出的十佳“市民影评人”,还将优先入选明年的市民选片人。组委会透露,明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将进一步扩大选片人的甄选范围,向社会开放,选出50位作为市民选片人,与专业选片人和高校选片人一起,参与到前期的选片环节。从“看片”,到“评片”,再到“选片”,让市民真正参与到这场“影视嘉年华”之中。(黄启哲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