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岚解释,古代嫔妃化妆讲究吉利,“面部的腮红必须比较重”,由于时代审美不同,她们过于追求樱桃小口,“只是用玫瑰汁膏蘸着的丝绵在嘴唇的正中间轻轻的按圆圆的小印,是看不出正常的唇形。你想一个人的脸涂着大白脸蛋,中间两个红色的腮红,再加上一个夸张的嘴巴,拍到照片能好看吗?”
而帝王们也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么逍遥、自由,有很多的妻子,“他们从很年幼的皇子开始,五更之前就要起床,会专门有人在寝室外面叫起,就跟今天宾馆的叫早是一样的。每天都要上课学习,是非常辛苦的。结婚之后也是受到管束。他能娶的妻子和嫔妃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
郭星华教授解释,“当时选嫔妃很重要的一点是体格要健壮。嫔妃是干吗?是要生龙种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照片上出现粗壮的福晋。
董姝小姐告诉观众:清朝嫔妃的选拔范围比较窄,皇后、嫔妃、宫女们都多数只能从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中选择,而且秀女的挑选容貌从来不是第一标准,血统和出身很重要,比如康熙立满洲正黄旗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皇帝选妃看中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背后的势力和血统!
晚清嫔妃
1、阴谋论:
古代皇帝日理万机,没有时间亲自挑选妃子。太后和皇后担心皇帝沉迷女色而不理朝政,可能会干涉选妃的过程,故意选不太美的?!
关于清代宫廷的各种误读
4、血统论:
其实对清代宫廷生活,有很多误读,国民才女作家陈岚解释,现实中的清代宫庭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比如所有的宫女是不化妆的,白天宫女脸上不允许做任何装饰。如果被发现有任何装饰,是要被拖出去打屁股的”。
2、时代审美论:
各版本清妃相貌解释出炉
男队孙海英解释:摄影技术刚刚传入中国,技术局限,“谁也没有想到镁光粉在瞬间爆发会给人一个什么样,突然定住的瞬间有一种恐惧感,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你看我们过去的老的照片,都是嘴张着。为什么?就是镁光粉突然闪亮,吓一跳。”原来,格格们惊悚的表情都是照相吓的。
3、摄影技术论:
其实,现存的秀女照片,大多是光绪、宣统后妃的照片,那时的选秀制度因战乱等原因而趋于没落,秀女总量很有限,不能代表清代所有秀女的水平。而且像珍妃、末代皇后婉容从现存照片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美丽动人。
中国自古对美的看法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不单单以长相来作为审美要求和标准,同样关注女子的品德、才华。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单单以长相来作为女性的审美标准,虽然不应该看重家世、出身这些因素,但内涵、才艺、善良孝顺等品质还是要强调的。
嫔妃
昨晚山东卫视播出的《中国面孔》揭秘照片记录中的晚清嫔妃,她们为什么不如想象中那般美艳,各种阴谋论、技术论、审美论、功能论、血统论等解释出炉,关于清宫的生活、上至皇帝,下到宫女,各种误读得以重新解释。
5、功能论:
古代的后宫嫔妃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晚清时期,摄影技术传到中国之后,我们才能一睹他们的真容。出乎意料的是,照片所记录的晚清嫔妃的长相却不如想象中那般美艳,比如瑾妃酷似《家有儿女》中的胖婶张海燕,文绣则像极了网络红人凤姐,格格们表情惊悚,福晋们相貌骇人,看了照片相声演员傅林总结:“为什么清末的皇帝们死得过早,不少妃子一翻身能把皇上压死。”然而,产生这一现象原因是什么呢?现场诞生各种版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