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东鹏“名企进名校”活动落地广州大学城,副总裁陈昆列热情洋溢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以“从学校人转化为企业人——一个‘草根男’的成长”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并以学长校友的身份向在场的同学做了就业指导,分享职场成功经验。演讲台下座无虚席,聚集了来自大学城十所高校的数百名学子。陈昆列副总裁真实而朴素的演讲,使现场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名企进名校——东鹏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活动现场
初入职场,选择与融入企业是关键
陈昆列,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级工程师,产品研发大师,生产管理专家,全面负责东鹏的生产管理工作。1987年陈昆列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东鹏(当时为东平陶瓷厂),一直以来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毫无怨言。
“各位师弟师妹下午好!我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我对华南理工大学的感情可能比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深!”陈昆列以师兄的身份开始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并表达了对母校华工深厚的感情。演讲中,他回想当年自己刚大学毕业时的情景,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没有可炫耀的特长,把自己描述为“草根男”。那时没有信息,没有网络,无处求助,所以显得非常彷徨。后来经过何新明董事长的介绍和推荐,最终选择了东鹏,并且在东鹏一干就是26年,“以此为生,精于此道”是东鹏的敬业精神要求,也是陈昆列的职业生涯写照。
进入东鹏,陈昆列发现,东鹏的操作工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完全可以称为自己陶瓷职业生涯的入门老师。于是他诚心请教,不仅学到了很多陶瓷专业知识,还拉近了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后走上企业管理层奠定了身后的群众基础。
敢闯敢拼,“草根男”也能成为副总裁
“别人喜欢坐办公室,我却喜欢到生产一线”
演讲中陈昆列谈到,自己当初的想法与很多人不一样,别人都是拼命到办公室工作,而他却喜欢到生产一线,因为可以把大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他申请到设备科当设备科员,但后来发现设备科员事务少,闲不住,就踊跃申请当了一名车间设备员。
陈昆列:从学校人转化为企业人——一个“草根男”的成长
“有时候站出来就有一大堆的机会,关键时候要挺身而出”
陈昆列申请当车间设备员,很多人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领导也都表示他无法胜任岗位。但陈昆列并没有放弃,他自信自己只要努力,能力绝不比任何人差。一场成功的竞职演讲,他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时隔多年,陈昆列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感慨良多。“碰到机会,不要怕丑,不要不好意思,要相信自己,面对机会千万不要放过,关键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否则机会只能白白溜走。”陈昆列对台下学子们发出了肺腑之言。
“命中注定要摔倒,那就摔吧,我爬起来就行”陈昆列语重心长地说到,在碰到挫折的时候要冷静反思,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导致自己陷入困境,面对不足的地方应该如何克服。他表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并不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要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如何面对挫折是职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陈昆列从“草根男”变身副总裁一路走来,非常不易,在相对严肃的话题里,他用了风趣的语言描述了当年的经历,让台下学生在轻松之中,领悟工作与人生的道理。
成功秘诀,“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没有离开过这个公司,不管这个公司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坚持,比很多东西都重要。”这是陈昆列在分享职场成功经验时的原话。他表示,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在所有的公司所有的职位都干一遍,而且都干得很出色,这是不现实的,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然后坚持下去,才会成功。这点陈昆列颇有感触,据他介绍,当初他干过一段时间的销售工作,但由于性格、习惯、价值观等原因最终放弃,回到属于自己的生产岗位。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别其实不大,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以此为生,精于此道”,那些朝三暮四的人注定失败。
“以此为生,精于此道”是东鹏的敬业精神,由董事长何新明提出,表达了何新明对企业对员工在发展道路上的愿景。东鹏始创于1972年,专注陶瓷业41年,一直以来从未走偏走歪。“中国名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建陶行业唯一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见证东鹏成为中国陶瓷行业第一品牌。演讲中陈昆列指出,“树标杆,做第一”是企业要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第一才会被人记住,价值含量最高。
此次陈昆列副总裁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是东鹏“名企进名校”系列活动的第二站,是继首发站何新明董事长走进清华大学之后的又一场成功“战役”,给高校学子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给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陈昆列以“授渔”的方式教他们如何面对职场荆棘之路,这不仅体现东鹏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也是东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