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节,蚊蝇孳生,百虫活跃,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所以在古代,端午节也是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卫生节”。彩带网的中医师告诉大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比如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五加酒……几乎每个习俗里都可以找到健康根源。”,下面就跟随彩带中医师来解读一下端午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健康密码。
端午美食之粽子:开胃健脾
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它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以寄托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国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习俗。
传统粽子的主料为糯米和苇叶。按“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而苇叶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蒸煮,苇叶内的有效成分可与内馅部分的营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彩带中医师介绍,端午节后,气候一下子变得潮热难耐,人们普遍会有“浮火”,食欲不佳,此时吃粽子,是适应时节的需求,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端午美食之艾糕:健脾利湿
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中国自古就有端午“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等作用。至今还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新鲜艾叶做成的艾叶糕对祛除暑热、健脾利湿非常有好处。
端午美食之咸鸭蛋:滋阴清肺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还要避五毒,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吓跑了,也就是吃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咸鸭蛋、龙虾、雄黄酒。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咸鸭蛋在内。
彩带网中医师提醒,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同时,咸鸭蛋还能有效补充人体在夏天盐分的缺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
端午节之雄黄酒:杀菌解毒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彩带中医师提醒,雄黄内含砷、汞等有毒物质,遇热极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即使小剂量服用, 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雄黄酒。
端午节之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也是民间的习俗之一。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