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城初具规模
大飞机“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的民机产业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在确定由中航工业洪都承担C919大型客机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的研制工作后,江西省与中航工业规划建设南昌航空城。
南昌航空城位于南昌市东北部瑶湖区域,北枕赣江南支,南近德昌高速,西临瑶湖,东靠焦头河,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航空城分为洪都产业区、航空关联产业配套区、物流区、教育培训区和生活商务区,5个区域相互依托,能够为航空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规划占地最多的洪都产业区将被打造为大飞机主力生产基地、国际航空转包生产基地、通用航空发展基地等六大基地。
目前,南昌航空城已建立了近20万平方米的大部件装配厂房、钣金厂房和热表处理厂房,购置了大型钣金成形设备、数控加工设备、热表处理设备和装配生产线,国内第一台、全球第二台“蒙皮镜像铣”设备也开始投入使用。据悉,整个航空城北区预计2016年全面竣工。
每周7天,常常连轴转,难得休息也不能出远门。这是张先领在洪都集团的工作和生活常态。作为中国商飞上飞公司现场总代表,他已经连续10年常驻外地,全天候配合现场生产。为了国产大飞机早日展翅蓝天,中国航空人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使大飞机研制成为提升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引擎。
打破单位间“壁垒”
今年1月,C919前机身和中后机身工作包团队队长刘若斯率领11名队员进驻洪都集团,加上原有总代表室代表,现场支持人员达到18人。
工作包团队进驻后,跨部门、跨专业协同融合,效果很快显现。工作包团队对设计、制造、质量、适航、进度等进行全要素管理,对现场问题能够在团队内部及时进行协调,形成统一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针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工作包团队与洪都研制团队密切合作,展开了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前,各专业各单位之间的行政壁垒没有打破,在协调问题时,常常各干各的事,目标并不一样。比如站在制造工艺的角度来说,首先考虑的是生产的可行性和难度,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关心的是产品性能,需要更好的材料、更复杂的加工方式,这就产生了矛盾。刘若斯说:“成立工作包团队后,最大好处是我们脱离了行政上的组织,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组成团队,工作目标不再是为了完成组织机构所赋予的任务,而是要实现产品交付。”
全天候配合现场生产
张先领同时还担任现场联合指挥部质量适航组副组长。从2005年开始,他先后常驻西飞集团两年、沈飞集团6年。去年4月,他又被派驻洪都集团,如今已经是他常驻供应商现场的第10个年头。10年里,他几乎没有在周末休息过,每周7天连轴转,只有逢春节之类的长假,才有时间回上海和家人团聚,但有时回家没几天又要赶回现场工作。
“我们是全天候配合现场生产,供应商什么时候提出需求,我们什么时候就到现场。总代表室每个成员周六、周日即便休息也不能出远门,在距离现场几公里范围之内活动,现场有任何检查或要求,都要立即前往。”张先领告诉记者。尽管长期不能回家,但大家的工作气氛还是比较好的。从以前的小团队战斗,变成了大团队的合力作战,让大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热情更加高涨。
攻克高报废率难关
在新材料、新设备双重不定因素影响下,前机身长桁类零件成形时报废率超过60%,曾经出现48项零件报废了46件的无奈局面。这样的现实曾让负责人熊光利及其团队一度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熊光利个子不高,精瘦的“80后”,有着与他年纪不相符的沉稳与干练。他负责铝锂合金型材热压下陷制造技术攻关,由于新材料属低塑形材料,强度大,单位受力也大,低温下成形极易产生裂纹,必须采用热工艺成型法。
压力面前没有退路,一次次试验,对材料和工艺方法逐步摸索,通过改变磨具结构形式,优化零件的定位方案,改善零件的加热环境等各种措施,最终攻克了此项技术。相比前机身的高报废率,在中后机身长桁类零件成形时,报废率控制在了3%以下。(记者 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