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视力问题,多数家庭都存在近视人口。虽说近视都是使人视物不清,但人们应对近视的方法却各不相同。曾经框架镜是近视人群的首选,因为它简单方便,容易为近视人群恢复视力,那些由家长带着走进眼镜店验光配镜的记忆肯定很多人还记得。时代在巨变,近视问题在复杂化,今天的框架镜不再是近视人群的首选,取之而来的是激光手术、角膜塑形技术等新一代视力矫治技术。
角膜塑形技术和激光手术,一个是非手术,一个是手术,两者没有绝对可比性。超高度近视患者更适合激光手术,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更适合角膜塑形技术。而且自从角膜塑形技术进入数字化流程后,安全和效果进一步得到肯定。
国内数字化角膜塑形技术的代表是MCT技术,MCT技术由上海福仁眼科和武汉伟博视光学研究所自2001年逐步研发成功,并投入应用。MCT技术原创设计师为上海福仁眼科的王江桥教授,他是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资深会员。MCT技术不仅成功创新出数字化验配和设计,还起草了国内MCT技术统一规范的实施标准。
MCT技术为什么要创新出数字化,接着又出台统一规范的实施标准呢?深入这个问题之前,还得先了解一下角膜塑形技术。
角膜塑形技术的载体是角膜塑形镜,它的塑形效果通过角膜塑形镜来完成。角膜塑形镜起源于美国,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己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它是采用一种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片,其内表面由多个弧段组成。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在睡觉时戴在角膜前部,逐步使角膜弯曲度变平、眼轴缩短,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近视的发展,被誉为“睡觉就能控制和矫治近视的技术”。
在角膜塑形技术没有进入数字化之前,角膜塑形镜被称为ok镜。ok镜也曾在国内风靡一时,因为它既能为近视患者恢复视力,又能控制近视发展,从而受到青睐。
不过,随着应用ok镜人群的扩大,ok镜也暴露出了问题。少数患者在配戴ok镜过程中出现了角膜炎等炎症,严重的甚至造成了角膜溃疡。配戴OK镜会造成眼睛损害,有ok镜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有患者自身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在于ok镜的验配和设计不是数字化,而是通过人为试戴评估来实现,存在误差较大,镜片难以与患者角膜高度吻合的情况;患者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做好规范护理,眼睛环境不健康仍然戴镜。这两种原因直接导致了OK镜走入了“低谷”。
MCT技术成为国内非手术矫治视力不良的典范,恰恰是因为它克服了前面的两个原因。数字化的创新之后,MCT技术避免了人为试戴评估,而是直接数字化取值,设计,可以保证每一副镜片都能高度吻合患者角膜,患者戴镜过程舒服,眼睛也健康。至于MCT技术的实施标准则是从医师、患者的角度出发,既要求了医师在应用MCT技术过程中精益求精,把握细节,创造最安全矫治环境,也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护理镜片,保证眼睛健康有了更全面的指导!那么MCT技术的实施标准究竟细化到了哪一步呢?
MCT技术实施标准从对角膜地形图的要求开始,且地形图的数据采集要精确到0.01;验光处方分年龄段,不同年龄有不同验光方法,角膜直径和瞳孔直径测量有统一标准,待这些数据完成后,即可进入设计阶段,生成在线订单。患者接受MCT技术矫治后,还有在线专业服务,帮助患者日后进行戴镜护理工作。在线专业服务包括:专业服务表,专业服务海报,MCT护眼手机App等,涵盖了文字,音频,视频多种模式的专业指导,以及眼科学、视光学、中医眼科、内科这四大学科的交叉应用!
以上这些是MCT技术实施标准的主要内容,从数据采集到验配设计到日后护理,这些流程规范后,对于角膜塑形行业又有什么意义呢?
王教授表示:“MCT技术十几年前开创数字化打破了ok镜存在人为试戴评估风险的局限,给了患者高效和安全兼顾的保证。如今,MCT技术出台实施标准,同样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高效和安全。有了标准,医师操作过程可以得到规范,减少不必要的失误,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让角膜塑形行业的医师有一个安全愉快的工作环境;有了标准,患者的眼睛健康和矫治效果可以得到保证,因为杜绝了医师的失误,日后护理有了指导,不健康因素会大大降低。所以综合来看,MCT技术出台实施标准,垒起了角膜塑形行业走向更加规范的基石,为整个角膜塑形行业竖立了责任至上的标杆,更多的患者将会因这一实施标准的发布而受益!”
技术创新加规范的实施标准,一路走来,MCT技术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随着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满足需要是创新的动力,安全高效是患者的希望,带着希望,才能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