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网消息(记者 吴宁宁 通讯员 杨妮 文/图) 打个喷嚏、大笑一下,或是提个重物,尿液就渗出来了……大家可能会认为尿失禁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上这也是不少生育女性遭遇过的尴尬。特别是随着“两孩时代”的来临,多产更是容易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记者从闽东医院了解到,近年来因盆底肌肉功能障碍问题来就诊的女性逐渐增多,仅仅这2个月就诊患者就达50多人。
那么,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疾病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又该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记者就此采访了闽东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林桦。
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最普遍的症状
赵林桦首先给记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女性的盆底,犹如一个“弹簧床”。随着妊娠、分娩损伤及重力、衰老等因素,盆底肌肉在持续受压中会逐渐松弛,容易引发腰酸、下腹坠胀、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女人病”,这些疾病都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据赵林桦介绍,目前,中国有45%的女性在生育之后,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尿失禁是发病率最高和最为普遍的症状。尿失禁症状轻的患者仅仅是咳嗽、喷嚏、大笑或运动时出现憋不住小便而漏尿的现象,而严重的患者笑一笑、躺着睡觉都有可能漏尿。根据医学调查,在中国女性中有1/5产妇在产后有尿失禁情况,约1/4至1/2成年妇女有尿失禁经历,1/4的65岁以上老人和妇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最近该院接诊的一名49岁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尿不湿来解决尿失禁这个难言问题。
“尿失禁让不少患者的生活陷入‘尴尬’和‘难堪’的状态,不少患者平时出门在外频找厕所,而且身上还常伴有难闻的气味。”赵林桦说,此类疾病虽然不是要命的疾病,但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即使对家人也是“欲说还羞”,它也被称为女性生活中的“社交癌”。
30岁以上已婚女性更应注意盆底功能训练
“妊娠和分娩,是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位原因。”赵林桦表示,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其实在妊娠、分娩时逐渐产生的,在女性怀孕期间,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盆底肌肉也就处在持续受压中变的逐渐松弛,进而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就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出现。
但是,很多产妇对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了解并不多,认为可能是产后的生理自然改变,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痉挛等这些令人难以启齿的症状,会随时间的推移自行好转。对此,赵林桦提醒,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病症稍不注意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在接诊过程中,发现高达七八成的产后女性在自己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时因方法不正确而没有明显的效果,甚至有反作用。”赵林桦说道,盆底功能障碍要以预防为主,产后42天、30岁以上已婚女性更应该注意盆底功能训练,循序渐进适时适量持之以恒。在治疗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针对不同群体、个体的病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正常,避免女性那些产后尴尬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