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空档期出现的最通常原因是有些人要全职照顾孩子,之后,他们如何恢复职业生涯?有一些创新型组织,悄然开展了一项名为“回归职场”的实验项目,为该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回归职场”这个术语于2008年由高盛集团推广开来,帮助构建了利于人们重回职场的“通道”。其中,重回职场的人士在非约束性协议的前提下从事一些短期工作,对于公司招募离开职场很久的人,能够帮助他们降低风险。
考虑到目前脆弱的全球劳动力市场,现在似乎不适宜让雇主公司去拓展潜在员工的供应市场。然而,持此观点的人却忽略了重要一点,即:尽管失业率居高不下,公司却一直很难找到合适的员工,而“回归职场”项目的潜在对象恰恰就是那些高素质人才。
这些重回职场的专业人士为开明的雇主公司提供了宝贵的机遇,要知道,这些人在职场上的老练成熟、丰富经验是新手所不能及的,而且对于这些人而言,产假、配偶到外地工作这些经历都不会重现了。总之,这些人员是一笔极佳的投资。“回归职场”这一项目,就像筛选工具一样,让雇主公司从潜在员工中找出最顶级人才,并可以在有价值的工作样本基础上最终作出用人决策。
关于“回归职场”的七点建议
那么,雇主公司如何才能成功启动“回归职场”项目呢?我提出以下7点建议。
项目规模要小。“回归职场”是崭新的理念,即使在这方面有过开创性实践的公司也保持了项目的小规模;这样,它们更容易启动项目,确立成功的追踪纪录。
指定一两名内部支持人员。基本上,只有当专业人士的回归职场项目得到强有力的公司内部支持时,它才能获得成功。无论这样的支持,来自于人力资源主管,还是来自于公司CEO。培养多名支持人员对于项目的长期存在至关重要;否则,一旦项目的惟一一名支持人员离职了,该项目就可能停滞。
确定回归职场项目模式。对于回归职场的项目,没必要完全从头开始。事实上,很多公司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实习项目都相当成熟。虽然针对专业人士重回职场的项目工作应该更具有挑战性,但两种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甚至可以共享的,譬如:申请流程、新员工培训、项目持续时间、指导人员的安排。
管理人员对接项目人员。尤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管理人员通常不愿意考虑已经离开职场一段时间的人,因为他们担心这些人的技能已经过时。所以,要为管理人员和重回职场的人员安排面对面的交流,以改变管理人员对他们所持的保留意见;这样,管理人员也能清楚了解重回职场人员的能力及他们认真的态度。
“过来人”的现身说法。回归职场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为重回职场的专业人士创造入职机会,但让他们明白,如果他们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也能有晋升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最好的“回归职场”项目能够让这些专业人士接触到公司里的高绩效员工,让他们了解到,原来有些高绩效员工本人也曾离开职场。重回职场的成功人士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可以鼓励重回职场的新进员工,还能够说服抱有怀疑态度的招聘经理。
扩大校园招聘范围。要把重回职场的专业人士涵括进公司的人才库,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清楚说明:欢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士前来应聘。芝加哥大学MBA在职班的一位学生,41岁的埃里卡·格里纽斯,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在20多岁获得了社会工作的硕士学历后,她全职在家照顾女儿长达5年之久。之后,她申请到了惠特尼汽车集团的学生实习工作。实习结束时,她成了该公司的正式员工;之后,在读完MBA课程之后,她还升职了。这个事例说明,通过扩充传统的实习生项目,公司可以不必启动特殊项目,就能吸引到经验丰富的人员。
求助于有教学计划的合作伙伴。重回职场项目还可以求助于大学和研究生院,从它们那里寻求机会。因为这些单位正在为重回职场的各年龄阶段人士,提供短期技能培训课程。比如,佩斯大学法学院就为曾经离开职场的律师开展一项为期5个月的兼职项目New Directions。项目参与人员可以作为实习生,为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等机构免费每周工作20小时。该项目促成了很多人成功回归职场。
必须认识到,总有很多成功的专业人士因为种种原因离开职场,之后,他们又泰然自若地重归。这些重回职场的专业人士经验丰富,阅历精彩,在他们的人生词典里,“拥有一切”就意味着离开传统工作几年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他们的巨大潜能,这些激励人心的故事必定将成燎原之势。(译/邓小莉 校/陈圆妮 缩编/孙秋月)
卡罗尔·菲什曼·科恩是iRelaunch公司(关注重归职场问题)的创办人之一,与人合著了《重回职场:全职母亲的求职指南》(Back on the Career Track: A Guide for Stay-at-Home Moms Who Want toReturn to Work)一书,该书于2007年出版。
本文有删减,原文请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40岁重归职场”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