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马莲红
体育大生意记者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言,周末是放松的,聚会、出游或者干脆宅在家里看电影。而对于中羽运动的员工们来讲,周末却是他们最紧张的时候。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里,他们分别奔赴向8个不同的城市,同时举办了羽毛球联赛。
中羽运动(简称“中羽”)创立于2013年,以“中羽之星”中国城市羽毛球联赛为核心,专注打造中国最具公益性、连续性的跨城互动、体验式羽毛球赛事。
截至目前, 中羽共有3万余名实名认证会员,共举办了大小型赛事300余场,赛事覆盖了黑吉辽蒙40多个城市。“中羽之星”城市羽毛球联赛已与李宁达成合作,后者成为今年500场赛事总冠名商。近日,中羽与斯迈夫达成战略合作,中羽将主办2018斯迈夫大会——中国羽毛球产业峰会。
▼萝卜哥花300万元将斯迈夫和中羽运动放在一起
狂瘦近40斤的萝卜哥与“破茧重生”的中羽
中羽创始人贾凤波,绰号“萝卜哥”,生于1976年,辽宁人。
萝卜哥1994年开始下海经商,2002年创建易淘时代网络,主营网络游戏业务。到2012年时,萝卜哥遭遇了生活与事业双重困境:体重超标,1米84重204斤,身体状态越来越糟;受手游发展冲击,公司业绩也在频频下滑。“改变”迫在眉睫。
▼2012年又高又壮的萝卜哥
当时减肥心切的萝卜哥开始打羽毛球,进而深深迷恋上了这项运动。“体重减到168斤,也同期创办了中羽。”2013年,变成瘦子的萝卜哥萌生重新创业的想法,“当时除了体育装备品牌公司,还没有涉及到羽毛球的互联网企业出现;另一方面羽毛球运动相关产业大多是在城市内运营,很少有跨城运营的全国性企业。”
于是,萝卜哥开始运营多家俱乐部,创建“俱乐部联盟”网站,他试图把全国的羽毛球会员整合起来。为了增强会员活跃度,还会定期组织比赛。1年时间内中羽便积累了1万多会员。
然而,一年以后萝卜哥却放弃了这种运营模式。
“成本太高。10个俱乐部,10个管理团队,加上这项运动对羽毛球的消耗非常大,不像篮球足球不易损。”萝卜哥向体育大生意透露,这一年自己大概亏了120万。
初次尝试受挫,萝卜哥却不死心,“中国有2.5亿羽毛球人口,核心粉丝(指有专业装备的铁杆爱好者)有4000万,羽毛球市场很有前景。”他依旧在等待观望着。
过了不久,机会真的来了。应了那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中羽在沈阳当地的影响力为自己带来了一线生机。“当时沈阳市全民健身中心刚开始运营,新来的领导想找合作伙伴运营大型赛事,拉动场馆。恰好当时在沈阳,中羽的影响力很大,会员也不少。”
2015年1月,中羽和沈阳市全民健身中心合办了“全民健身杯”羽毛球业余联赛。也就是从那时起,中羽开始从俱乐部运营转型到赛事运营。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2015年一晃打了5期,我们招商也没成功。”萝卜哥有些犯愁,做赛事遇冷是意料之外的事。他开始意识到,“体育竞技需要专业性,民间赛事不适合打造成竞技型赛事。”
这一次,萝卜哥依旧没有退缩,决心“死磕”赛事。和自己的团队商量过后,决定将竞技型赛事改造成体验型,针对普通大众玩家做比赛,创建“中羽之星”中国城市羽毛球联赛,开始向多家城市发展。
从竞技型到体验式,萝卜哥想做“娱乐+旅游”羽毛球赛
国内现有的业余羽毛球赛事不在少数,像尤尼克斯“王者之志”、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谁是球王”、红牛“羽林争霸”赛事等,均是竞技型业余羽毛球比赛,参与者却不是那么“业余”。参赛者冠军一般是羽毛球教练、学校专业学生,普通人很难在比赛中占上风,在比赛未开始前就已经“按照惯例”知道谁会是冠军。
面对这样的非公平竞争,业余者的参与热情降低,没了受众、没了围观,就吸引不了主办商家,即使仍坚持投放在羽毛球行业的商家,也是自知其影响力有限而不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以红牛羽林争霸为例,2014年达到巅峰全国设点230多个,2015年锐减至115个,到了2016年仅剩67个,据知情人透露,2017年红牛将不再继续冠名羽林争霸赛。
体验型羽毛球赛事不同于传统的竞技型赛事,为了保持赛事的公平性,中羽一改传统地采用三种办法:1.设置“平民化”奖品。传统业余羽毛球赛事奖金少则2万,中羽的奖品折合现金不超过一千元,大大降低了比赛竞技性;2.利用互联网技术自动匹配对手。对每位从中羽客户端报名的选手都会做数据搜集,经过算法处理自动分配。3.利用团队形式。通过算法将选手分组,每个队均有不同级别的选手,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为了建立准确的数据库,中羽也在坚持做单项比赛。
2016年6月,首期“中羽之星”城市联赛于哈尔滨启动。团队增加了开幕式、红毯等环节, “用正式比赛的规格来对待”。 首场比赛吸引了100多名球友参与。目前,中羽赛事已经覆盖了黑吉辽蒙40多个城市,每场比赛300~500人。除了联赛,中羽还和企业、当地政府合作,招商之路也走得越来越顺畅。
▼李宁与中羽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