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视点 应引导暴走团调整“健身”理念 2017年8月30日
青岛市南交警采取的为暴走团限行车辆的措施,引发激烈争论。8月28日,事件又有了新进展:临时限行措施解除,交警在该路段增设隔离设施,市民可以到人行道上锻炼,不再占用车行道。(8月29日《半岛都市报》) 这样一来,问题真的就解决了吗?未必。就某个路段来说,争路的问题可能暂时平息,但只要暴走团们的规模、活动方式不改变,有些问题将来恐怕还得冒出来。并且,不是所有的“暴走路段”都能像青岛八大峡广场那边可以“优化”出可以供健身活动的人行道。而实际上,不管是人行道还是自行车道,它的功能都是用来通行的,而不是健身的。 暴走团们说了,除了上路我们没地儿走。这是实情,但除了上路,就没有其他变通的办法吗?非也。事实上,暴走团占道健身,主要不是暴走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是暴走必须“组团”。如果是十人八人的队伍,很多地方都可以走、都容得下。但现在的暴走团动辄上百,那种浩浩荡荡,与走步健身的关系不大,而是“暴走人”在追求一种气势;为了气势的需要,一些暴走团还要打出旗帜,并不断“大呼小叫”的……其审美理念旁人可能看不懂,但追求气势不等于健身,这个谁都懂。 当然,追求什么气势或感觉,那是人家的权利,旁人也许不该说三道四。但现在的问题是,正因为暴走团的造势、找感觉——由此催生的队伍规模,才导致了占道等等问题。暴走团强调健身的正当性,不理解的人们则质疑,非得几十、数百甚至上千人在一起走步,才能健身?如果说,追求浩浩荡荡的气势是自己的权利,要求客观环境、公共资源为自己削足适履,肯定不合适,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这种权利。 事实上,暴走运动未必能达到健身目的,特别是那种大队人马的暴走,反而容易损伤身体,老年人尤为不适。这几年,经常看到一些保健专家、骨科医生提醒中老年人,警惕暴走对身体的伤害。但似乎是和“老年保健品”的某些问题一样,很多老年人根本听不进去,这或许与暴走运动能让人找到某种感觉,进而陶醉其中有关? 我认为,公共管理部门不仅不能变通规则无底线地迁就某些妨碍公共秩序的“健身”活动,还应该对某些“伪健身”活动进行引导,帮助老年人调整一些不正确的健身理念。如果“暴走热”之后,有的老年人连正常散步都会有困难,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马涤明(内蒙古职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