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化妆品:在人均、资生堂。研发投入比例上,内资与外资基本打平,然而受制于体量,国产品牌的投入绝对额远低于外资巨头,短期内这一情况无法有较大改善。但本土企业善用中国传统文化,普遍采用草本护肤理念,在产品创新上独辟蹊径,差异化战略扬长避短。
■三维度看本土企业突围之渠道为王:①外资品牌主导的传统渠道下滑,国产品牌主导的新兴渠道蓬勃发展。2011-2016年电商渠道占比上升15.4pct至20.6%,CS占比则上升2.6pct至19.9%。商超、百货等外资化妆品主导的传统渠道占比则逐年下滑,2016年商超渠道/百货渠道份额为26.9%/18.7%,相比11年下降7.2pct/7.4pct。国产化妆品在CS渠道的供货折扣相对较低,大都低于5折。国际大牌的折扣力度则普遍小于国产品牌,欧莱雅的CS店供货折扣普遍在7-7.8折,爱茉莉净利率表现出色,与外资巨头基本持平; ROE基本在7%-30%区间;PE处于35-70倍,而发展成熟的外资企业则为26-27倍,本土企业成长性较高。随着品牌壁垒的构建与产品结构的完善、升级,本土企业的盈利能力将持续提升。
■推荐标的:1):深耕面膜行业,相比韩国、日本每周0.08、0.17片面膜的渗透率,中国仅为0.03。在颜值经济的催化下,渗透率将稳步上升,市场空间广阔;4)拉芳家化:本土最大洗护发企业,2016年在洗护发细分市场市占率为2.4%,连续三年排在第六,仅次于宝洁、联合利华、汉高等外资品牌;拥有强大且稳定的经销渠道,截至16年底,公司拥有444家经销商,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风险提示:1)人才流失风险;2)渠道变革风险;3)本土品牌营销风险;4)新项目孵化风险。
(责任编辑:DF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