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日剧《东京女子图鉴》的网剧《北京女子图鉴》开播以来,其故事进行本土化改编,聚焦在北京打拼的“北漂”女孩们的生活。但现实题材剧集由于离生活很近,更会面临观众挑剔的目光。该剧在题材引起关注的同时,有关国产剧“伪现实主义”和物化道德虚化的倾向,也令观众质疑。记者也采访了北漂一族,听他们讲心目中的北漂生活。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楠
镜头1
北漂的困窘,被上司给的别墅消弥?
剧情:
2008年,陈可依大学毕业后来北京,此前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一面试就表示期望的月薪6000元。随后处处求职碰壁,薪酬一降再降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更遭遇各种囧:被室友“性骚扰”,无处可去,男友打电话来要分手。
虽然女主摆脱了以往影视剧彻底傻白甜的玛丽苏形象,但是,她仍然是一位开了“金手指”的玩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男同学帮她找的。她的第二份工作是新认识的吴昊在饭局后给介绍的。她住的别墅是再次跳槽后的上司顾总提供的。
现实:
数据显示,那时北京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月平均工资大概3700元。女主属于对市场缺乏了解,能力不够,要求太高,与现实脱节,造成的种种痛苦。
网友表示,剧情在融入现实上,也是下了功夫的。“剧里很多细节跟我所经历的北漂还是很吻合的。例如红色推盖诺基亚手机、清河、世贸天阶、骑单车、金钱豹自助、还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故事。”不少北漂为了能多省下1000块,甚至日复一日地坚持每天早起两个小时从通州、从五环外赶进城内上班。
【点评】
像这样的翻拍剧备受关注并不是没有原因,因为有同样经历的人们,真心实意地期待着影视工作者可以重现这些心酸,重视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当女主角开启外挂直接便宜租到了老板名下的某一套豪宅,对于想参考其人生的北漂来说,是个相当不友好的开始。
之前,国产剧“伪现实主义”现象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意淫现实,屏蔽穷人”的做法正在普遍被用在光鲜亮丽的国产剧中。充斥着华服、跑车、奢侈品、高档酒店等消费符号的都市剧,上演“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北京女子图鉴》被网友敏锐地意识到,后面开启的或许仍是与理想无关的物化现实。有网友说,“我曾经梦到自己一到北京就租到了别墅,不说了,我去加班了。”
镜头
2
这究竟是女性主义,还是靠男人上位?
剧情:
陈可依一到北京就毫无防备地与老同学同居一室,差点被对方猥亵。此时的女主更多地展现出善良柔弱的一面。在与大学初恋男友分手后,陈可依在职场和生活中先后与11位不同星座的男友邂逅。可惜他们的人设大都有不太令人喜欢的标签,或猥琐、或暧昧、或没有野心、或企图潜规则。而在换男友的过程中,女主角逐渐变得“成熟”起来,为了达成合作不惜扮可怜,演戏、说谎。这些男性形象的矮化设定令网友槽点满满。
现实:
一名北漂十余年的女孩告诉记者,“我们大部分人是找个实实在在的人,过实实在在的日子,然后照样积少成多风生水起,真没必要靠男人换来换去。每次离开还离开得那么理直气壮,真不知道她底气哪儿来的。”
【点评】
剧中塑造各种男性存在的问题,意图阐述女性的幸福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的拼搏之上,但是对女性自我的奋斗拼搏展示不足,反而花大量的篇幅来展现陈可依与其他男性的关系,尤其陈可依的职场和人生进阶都与这些男性密不可分。因此,有网友质疑,“这根本不是女性主义,完全是靠男人上位。”
网友对《北京女子图鉴》的质疑在于,光是揭露一些不堪的生活真相,还远远不够。“这部剧并没有给当下北漂人做一个很好的示范或者说愿景,该剧没有把情节着墨在人物如何兢兢业业、一波三折、苦尽甘来这种常规的职业发展路径上,而是极力呈现那些确实存在的非常规的职场潜规则。”
镜头
3
LV包包成电脑桌面,奋斗目标太low了吧?
剧情:
剧中女生对于名牌包包的迷恋近乎狂热。陈可依想送给女室友一个包包,没想到她回来时带回一个仿品古驰,她放光的眼神给陈可依上了一课。发展到后来,陈可依的电脑桌面就是LV包包,用工资买到人生第一个LV成了她的人生目标。男友送她的生日礼物,打开竟然是LV山寨睡衣的那一刻,那种失望没谁了。当她把酒后呕吐物吐在自己买的昂贵包包里,以为是对物质主义的最大讽刺,没想到随后一位绅士贴心送上新款名牌包,于是她开始了另一段新恋情。
现实:
许多北漂姑娘说,“包治百病”曾是网络流行语,但对包包真没在意到那个程度。“我们来北京奋斗,不是为了买个包……”“这个剧好浮躁,以为背着名牌包包,戴着名表,这个女性就很成功,很有尊严。”“这剧真的把我们女生看的太不值钱了。我和闺蜜就看过如何正确吃‘海底捞’?我们就穷得要死吗?”事实上,一度女主陈可依也陷入一种困惑,女人有欲望有错吗?
【点评】
有剧评认为,《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依所追求的,怎么看怎么像买买买的自由,也就是《大世界》中所说“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即形而下的财务自由。以至于很多网友表示只看到了膨胀的欲望,所谓的独立、事业心、梦想都成了对欲望的掩护。
令网友不满的是,国内影视剧对于女性角色的理解和塑造一直都很不客观,也不想客观。风气上开倒车,物化女性的营销遍地都是。“怕就怕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了,女人除了使劲找男人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这才是莫大的讽刺。”
镜头
4
饭局诱惑,是年轻女孩的职场敲门砖?
剧情:
剧中多处讲到职场。女主进的第一个公司,就存在派系斗争,两个部门经理一个有背景,一个靠实力,同事就屡屡劝陈可依不要站错队。但就是同事一直力挺的部门经理,把她与总经理的恋情报告给其妻子,导致对方杀来公司厮打。讲饭局的那集令许多人印象深刻。女主这样独白,“在北京,饭局并不只是吃饭这件事这么简单。老板们谈生意拢资源,偷偷选择金主和冤大头,看似不过陪衬的女孩儿们,也许是深受灰姑娘的启发,个个铆足了劲,却又云淡风轻地表演着自己的魅力。想为自己的未来押下一注注筹码。”
现实:
女人穿高跟鞋,总会破皮,随身带着创可贴。陈可依用包里的创可贴引起顾总的注意,从而拿到跳槽的机会,这个有现实基础,但项目飞了找客户哭哭啼啼居然能找回来,这让不少网友吐槽。另外,《北京女子图鉴》所呈现的“职场教学指南”,“那些自以为很厉害的,幼稚的职场站队法则给大家添堵了。”“真正标准的职场剧,不仅是要给观众展现一个行业的基本风貌,更要展现的是专业白领的高效全能。在这一点,这部职场剧还是不够专业。”
总体而言,网友的不满来自于,“我们体面地工作,努力地在这座城市扎根,也曾被生活碾压无数次,到头来却被粗暴地分类为靠男人才能赢得未来的灰姑娘。真的很想约编剧出来聊聊人生。”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