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卫生纸、洗手液、干手机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后来,卫生间里设置了低位洗手台,男厕增加了低位小便斗,并增设配套扶手椅;再后来,卫生间利用LED新光源改善室内照明,采用独立式镜面和隐藏式感应洗手液……为了在“最小细节”上体现“最高品质”,各地机场卫生间不断升级改进。那么,到底有多大的改造空间呢?
在对首都机场卫生间进行改造之初,航站楼卫生间专项提升小组面向旅客进行了一次详尽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如厕的方方面面。黄迪介绍,通过这次调查,他们细致地了解到了旅客的不同需求,也了解到了旅客如厕的“痛点”,为他们的改造工作提供了方向。
以首都机场样板卫生间改造为例,他们将厕位的内部空间深度加长,厕位隔断门板宽度缩短,以释放更多内部空间,方便大件行李进出。厕位内部增添手机置物台、马桶垫圈消毒液等,进一步优化细节。为满足不同旅客群体的需求,在女卫内设置了化妆镜,男女卫均设置了婴儿打理台、婴儿挂椅,家庭卫生间里呼叫铃、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增设了更衣踏板。男女厕位内均增加了扶手,方便老弱病残孕旅客使用。
“在旅客关注的细节上做文章,给旅客带来人性化感受,最能直击旅客的心。如何更好地满足旅客的需求,使机场卫生间更人性化,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黄迪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性化细节改造外,首都机场这次也向许多固有“顽疾”进行了宣战。拿卫生间异味问题的解决来说,他们将厕位隔断进行通顶设计,避免异味流通,并在每个隔间设置独立排风;在小便器内设置生物菌除味垫片,分解洁具、管道内的尿碱;采用便于清洁尿碱的下水管以及密封性更好的地漏;在地面铺设新型除臭地砖,利用光触媒技术催化氨气及硫化物的进一步分解。这些巧思也为其他“顽疾”的解决提供了创新思路。
如今,在新一轮“厕所革命”中,技术创新也开始发挥大作用,不少机场的卫生间又在朝低碳化,加强用水、用电的环保设计,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此前昆明长水机场的卫生间改造中,就应用了智能化技术,研发出了公共卫生间智能引导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显示,旅客对卫生间坑位的占用情况一目了然,而且在高峰时段还能够引导旅客前往附近有空余厕位的卫生间。在使用完卫生间后,旅客还可以通过扫描门口的二维码进行满意度评价。
在北京首都机场,除了实时监测卫生间资源的使用情况外,也为卫生间量身定制了一套智慧系统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打通报修、维护等动态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各类设施设备的“生命周期”,以实现了闭环管理。
当然,促进机场卫生间环境的改善,既要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加强硬软件改造,也要从细节宣传着手对旅客加以引导。一些旅客“不拘小节”,对纸、水等资源肆意浪费,不爱护设施设备,应呼吁大家文明如厕、文明出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