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1902年,乔治·梅里爱就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改变成了电影《月球旅行记》,这可以说是科幻电影的开山鼻祖之一了。虽然故事简单,也没有很炫目的特效,但这部作品确实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太空、对于未来的幻想。
在没有电脑、没有高科技年代,梅里爱等先驱者,靠着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这一部部科幻经典,梅里爱甚至会亲自给影片底片上色,将黑白电影变成彩色的。
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人们的幻想开始通过科幻电影得以实体化。
《金刚》、《侏罗纪公园》、《人猿星球》、《少数派报告》、《星际舰队》等影片的出现,让科幻片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影片类型。虽然今天看来,当时的那些影片受制于技术,看上去十分粗糙,毛边感很足,例如早先的《人猿星球》里的人猿就显得有些滑稽。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幻电影的工作者,始终站在电影产业的最前端,推动着电影的发展。
动作捕捉技术、数字技术等进步,3D、裸眼3D等的成熟和推广,都和科幻电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3D电影和3D摄影技术才正式成为主流的吗?正是从《阿凡达》这部跨时代的科幻作品开始的。
经过了百年的沉淀,而今科幻电影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爆发节点。
各项硬件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幻电影的呈现提供新的契机。《人猿星球》里没能呈现出的人猿,在《猩球崛起》里已经难分真假了,《星际迷航》里没能展现出的宇宙的景象,大多数宇宙科幻片都能刻画得相当完美了。
而到了2017年,众科幻电影又有了新一轮的革新。那下一步,我们将驶向怎样的星辰大海呢?
与此同时,观众的需求的增加,也刺激了科幻电影的进步。以中国市场为例,科幻电影的集体筹备,和此前“轻工业感”十足的类型电影的集体衰退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当观众不再满足于都市爱情校园清新时,宇宙、怪兽、未来,那些紧扣着我们儿时想象的主题、那些和人类共有的幻想和期待相结合的命题的呈现,就变得迫切而必须了。
搁浅的《三体》能随着技术的成熟重启么?《星球大战》的导演能够一雪前耻么?VR技术什么时候能应用到3D电影里呢?所有的疑惑,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未来。
一百年来,科幻电影带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电影发展的节点,2017年,或许就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