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商业征途,能够挂得上企业家名号的人,名单一定会很长很长。
他们敢于在商业的蛮荒之地上,去开垦、耕种、灌溉、管理、培育出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他们是时代的英雄。
近日,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推荐宣传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出炉。柳传志、任正非、马云、张近东、马化腾等企业家上榜。在这百名杰出企业家中,多数都是各大富豪榜的常客。马云、马化腾、许家印等还经常轮流登顶"中国首富"的宝座。他们的言论和企业的动向,也常常占据着公众的视野。
然而,在他们风光的背后,是曾经作为创业者所经历的无可比拟的艰辛甚至痛苦。虽然他们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成功背后却是数十年如一日拼来的结果,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向死而生。固然,他们是幸运的。
在这份名单之外,还有更多企业家因为在某个转型的关键节点,一着不慎而满盘皆输,将辛辛苦苦奋斗数十载的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付诸东流。
或者行走在阳光下,或者在穿梭于政商互动中;为什么有的企业家能基业长青,而有的企业家却昙花一现?这其中,如果有什么样的规律和本质可循,那一定是时代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不同年代的企业家中,有媒体以特定年份为标志,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企业家划分为:84派、92派、99派,以及最新的15派。今天,我们分别从不同年代企业家的转型代表案例中,去寻找他们关键时刻决定企业命运生死的密码。
柳传志:功成身退,留下转型难题
柳传志1984年创立联想,在84派企业家中毫无疑问是典型代表。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柳传志同年辞去了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时隔5年后,他再度出山,然后又于2011年卸任。几度出山的柳传志,一定没有想到在2018年他会成为联想的"救火队长"。
2018年,联想因为"一桩旧事"引来口诛笔伐。实际上,这只是联想多年来转型不力的一次舆论危机爆发点。
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被传颂成为一件颇为国人长脸的事情。今天,站在更长的历史周期看,更像是IBM把即将见顶的PC业务甩掉,转向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服务商。
而联想,在柳传志的接班人杨元庆接棒后,守着PC第一的宝座,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落了下来。
知名互联网人士方兴东认为,30多年来,联想转型的好机会是有的。当年倪光南院士主导研发时候,如果及时转型通信设备行业;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转型,或者2010年联想乐Phone出场之后,能够坚定而战略得当,今天联想的局面就可能大不一样。三次重大转型机会,两次错失,一次延误。
今天的联想,在杨元庆带领下,正在朝智能化服务商方向转型。不管联想未来怎样,也不论当年柳传志这样"教父"级的企业家有多高的江湖地位,时代的转换还是非常残忍的。谁没有跟随时代做出及时的变革,它就会狠狠的对谁扇耳光。
张瑞敏:彻底解构中颠覆重生
张瑞敏是84派企业家中与柳传志齐名的大佬。
但与柳传志及联想不同的是,在联想被移动互联网"落下"的日子里,张瑞敏开启了海尔的大转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张瑞敏宣布进行三大转型:市场导向转型、商业模式转型、薪酬体系转型,确立了"互联网+创客"、"互联网+工厂"、"互联网+商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地产"、"互联网+家居"、"互联网+文化"等构成的战略体系。
外界对此的评价是,张瑞敏在进行"自杀式"的彻底解构、颠覆重生。
这场彻底解构最终是这样的:让1万名原来的管理者做出抉择,要么离开,要么成为海尔的创客(创业者);培育了2000个"小微",其中200个左右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为独立公司。而"创客"和"小微",无一例外地都拥有原来张瑞敏手中的"三权",即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
张瑞敏的转型实践,被认为是当今全球制造业界最超前、最激进的主张,而这对海尔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张近东:三次转型,次次频开新局
张近东于1990年创立苏宁,以一家空调专营店起家。在92派企业家中,张近东扮演着"老大哥"的角色。他既有84派企业家的稳健持重,也有92派的敏锐的革新意识。
如果要说转型,张近东是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从1990年创业至今,他在近30年的创业历程中,有过两次涅盘式转型。可以讲,张近东的创业史,也是一部转型史。这与近十年,我们看到的阿里巴巴、京东以及更年轻的今日头条、滴滴的直线崛起,迥然不同。
2000年前后,虽然空调业务红红火火,但是张近东预见到了消费需求即将全面爆发的机遇,不惜砍掉50%的批发业务,向综合电器连锁零售转型。1998年,苏宁在南京新街口开出了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随后,张近东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了全国各地。这才有了苏宁成为家电零售渠道之王的故事。
2009年,天猫、京东等电商开始崛起。苏宁再次走到面向新选择的十字路口。张近东选择了"全面上网",并于2010年上线"苏宁易购"。2011年,张近东提出"科技苏宁,智慧服务"的十年战略。2013年,苏宁开启线上线下同价,将O2O双线融合模式作为发展核心方向。
这时的苏宁,经历了发展史上争议最多也是较为困难的时期。外界普遍认为,苏宁进行线上线下同价,是在左右手互博。而实际上,也因为O2O转型,给苏宁带来百亿级的既得"损失"。但是,短暂的牺牲,最终换来了长期的自由。张近东,再一次经历了"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