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本报质量,促进2013年度报纸质量再上新台阶,2012年12月28日,本报邀请部分热心读者到经济日报社与编辑记者座谈。现将座谈会上读者发言摘登如下。
共青团北京市委宣传部胡一峰——
反映各方面的声音
《经济日报》是一份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报纸,我比较喜爱的版面主要有“经济观察”、“民生观察”、“读者之声”等。关于贵报改版和进一步做好经济报道工作,我想提4点建议。
一是让专家说话。专家以第三方的身份发表言论,更容易让受众接受与理解。经济领域涉及话题往往比较专业,通过解读或点评能把问题讲得更加透彻、明白。评论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报道后加一段精炼准确的专家点评,也可以是观点鲜明的评论文章。
二是让群众说话。建议留出版面让群众表达观点。建议充分发挥贵报传媒集团的作用,运用好集团旗下中国经济网开设微博,为读者提供言论空间。通过在法人微博上及时发声、整合编辑记者的微博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微合力”,便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形成整合和互动。
三是让数字说话。经济报道离不开数字。建议用小数字来说明大道理。比如,一个普通群众家里的账本,一家小型企业的统计数据,一位创业青年的创业成本。通过对一些个案的分析,来说明宏观经济形势,解释党的经济方针。
四是让故事说话。用小人物反映大时代,也就是新闻故事化,让通讯、报道有情节、有看头。经济生活丰富多彩,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青年人也希望能看到同龄者创业方面的精彩故事。可以打造“经济故事”品牌,在通讯类的报道中增强故事的色彩,增加相关版面。
河北柏乡县财政局赵伟峰——
加强与基层的互动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开始阅读《经济日报》。15年来,我不断从《经济日报》上了解国家的最新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各地的经验,为我做好基层财政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我提几点建议。
一、增加县级版面或内容。我在地方财政部门工作,最关注的是“地方经济”版。我希望,除了省、市两级新闻,还能找到更多县域经济的新闻,以便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从中学习其他县市经济工作的先进经验。
二、加强编辑记者与基层财经工作者的联系和沟通。建议开辟一些栏目或板块,让基层财经工作者提出遇到的难题和瓶颈,由贵报的编辑记者答疑解惑。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通讯员队伍,定期约稿和定期培训,让来自基层的声音更强,既增强可读性,也能使贵报更贴近生活。
河北阜平县委宣传部张成利——
让“走转改”成为常态
我是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同时也是贵报的忠实读者,我想为贵报的改版提一些建议。
近些年来,贵报在注重经济报道权威性的同时,不断倾注民生情怀,扩大基层视角,使报纸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12年初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和8月份以来推出的“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系列报道,把笔触伸向基层群众,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希望这样的报道再多一些,让“走转改”成为一种常态,范围再广一些,再深入一些。同时,希望贵报利用好通讯员队伍,设置投稿指南,对通讯员写稿和投稿进行指导。
在经济报道的表达上再生动活泼一些。财政类报道专业性强,普通读者看起来费劲,建议从关注数字向关注故事和细节转变。有些经济报道可以写得有情节、有场面,通过精彩的故事和诸多细节来感染读者。另外,稿件可再瘦身,让稿件更短小精悍。短消息也应注重新闻性,突出时效性。另外,希望增加“文学副刊”版面,以满足喜欢文学创作的读者投稿和阅读需求。
天津河北区焕玉里社区居民李满池——
评价机制应向社会延伸
我是《经济日报》的忠实读者。今天能参加读者座谈会,我很激动。贵报实实在在地把习总书记“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到了实处。
贵报内容贴近百姓,我认为,文章不论长短,只要是读者关注的话题、渴望了解的信息,读者就爱看。如《农村社会化养老迈出坚实的一步》和《田间地头授技忙》两篇文章,也在农民亲友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希望贵报版面设计更加生动活泼。我看到的许多版面都很漂亮,尤其是十八大特别报道的版面,很吸引读者眼球。要闻版、“宏观资讯”、“自主创新”、“社会管理”等专版,也都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我希望贵报每年约请一批读者作为评报员进行评报,评出个人满意的文章、照片、版面,也可以评出自己不喜欢的。组织编辑、记者与读者见面互动以及优秀评报员之间的定期交流,更广泛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
河北省建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刘荣慧——
增加对实体经济的关注
我来自建材行业,与《经济日报》相伴走过了25年的历程,这份报纸始终给予我指导和帮助,成为天天见面的老师。怀着对它的喜爱及祝愿,我谈几点建议。
增强传递产业政策信息、经济形势的力度。“经济观察”、“宏观资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等版面和栏目,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重要政策方针进行了翔实、全面的解读。建议增加权威专家学者对经济形势分析和产业政策的点评和答疑,关键内容的解释可配合案例介绍。
关注实体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加强对建材业等传统产业的宣传力度,让社会重新认识传统产业,紧密跟踪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此外,增加对典型企业的关注与报道。
保持朴实的文风。贵报有很多报道来自一线,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文章写得简短朴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贵报始终保持了对新闻报道品质的执著追求。“数字生活”、“前沿新知”、“新媒体”等版面体现了服务读者的理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秀池——
让权威专家多发声
我是研究城市经济与房地产政策的,经常在中国经济网浏览《经济日报》,报纸突出经济主题,紧跟时代脉搏,报道、言论形式多样、涉及领域广泛。在这里,我谈几点具体意见:
一是报道形式再多样化一些。针对某个现象或问题邀请专家发表看法或者举行圆桌论坛,除理论分析,也可以把专家的观点梳理成条,配以头像、图表等内容,让版面更加活泼。
二是加大政策解读和分析的力度。中央出台新的政策、方针、法规后,建议从3个角度解读,一是由相关部门从官方权威角度解读;二是由学者从研究的角度理解分析。比如,我研究城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可以谈十八大后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三是由基层百姓谈对政策是如何认识的,有问题可以反映上来。报纸既要有理论的提升、政策的把握,也要有技术的指导等,才能真正为民所用。
三是进一步突出经济报道的主线。比如,可以增加房地产报道,房地产涉及就业、工业园区建设、商业配套等多方面问题,十八大重点提出了城镇化的问题,也可专门开设一个栏目,报道城镇化如何实现、采取何种形式、“三农”问题怎么解决等。
北京赛诺经典商业顾问公司总经理曹文——
实现报纸和新媒体互动
我从事银行服务质量管理和银行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一直关注《经济日报》,我和大家分享几点我对提高报纸质量的想法与建议。
更加外向型。希望《经济日报》成为面向世界、影响全球的经济信息传播主流媒体。多报道国际经济情况,如欧盟、美国和新兴经济体的情况;多关注中资外投、银行在国外的情况;多关注外资企业在境内的投资和经营情况。
更加现代型。面对年轻的受众,可采用微博等新形式、新方法、新模式传播信息。多关注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应在这方面多做文章,不局限在传统产业。
更加自主型。数据要产品化,可成立一个团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形成原创的数据品牌产品,对行业和产业产生影响力。
更加线下化。以报纸为载体,开展丰富的线下活动和论坛,包括经济形势预测论坛、圆桌会议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更能增强报纸的生命力。
更加品牌化。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有很好的纸媒和有影响的网络媒体,要相互补充,以便报道更直接、更及时、更围绕热点,使整个经济日报品牌价值更大,影响力更大。
还要更加市场化。多约请一些市场型的专家,这些对市场有影响的专业人员的观点和评论,对我们财经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发挥作用;更具应用性。好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要像故事一样,一读就懂,一看就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启发性。
北京西城区虎坊桥社区居民雷凡——
原创是报纸核心竞争力
《经济日报》近年来有很多改变,尤其是“走转改”活动以来,下的功夫很大。报纸还应该在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以及版面编排、栏目设计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
要抓原创性的新闻报道。原创性的报道才能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比如,《经济日报》上世纪90年代关于“五个变迁”系列报道,策划独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报纸一定要具有经济特点,《经济日报》应与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建立紧密的关系,多为专家学者提供发表理论观点的机会。
我认为,报纸内容应刚柔相济,大家更愿意看的还是一些“软”的文章。比如,迎接党的十八大“百姓记忆”专栏就深受读者喜爱。建议增加文化、艺术、旅游等方面报道比重,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休闲需求也增加了。
辽宁朝阳市双塔区站南街道肖家村村支书魏文祥——
拓展思路出精品
作为普通农民,阅读《经济日报》多年,我已与贵报成为知心朋友,关于“三农”方面的报道为我们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递了信息、提供了借鉴。希望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文章能够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投资理财”版既符合时代特点又满足群众需求,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建议该版多刊登家庭、企业、投资创业者理财的典型案例和故事,启发引导人们合理有效地理财。“旅游经济”版展示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新颖的旅行方式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多倡导文明、科学、绿色的现代旅游方式。
希望贵报勇于扩展办报思路,求新、求精、求变。善于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鼓励记者深入基层,呈现更多事例启发人、内容感染人、报道打动人、做法激励人的好作品。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部李树芳——
做好企业文化大文章
《经济日报》很好地履行了传播信息、服务社会的职能。新闻版和专版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重点报道和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解读及时,办出了经济类报纸的特色。我感触最深的是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的研究编报和发布,以权威的视角,及时报道各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发展前景,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了一定决策依据。我相信,它将会打造成一个有影响的数据分析品牌。
我建议,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报道。贵报针对该主题有过不少很好的报道,如近期对武钢打赢国际官司的报道,为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官司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深化提炼,全面系统地报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可以为企业应对挑战、解决难题提供一定经验。内容可以分为政策支持、困难挑战、经验借鉴、资源整合、典型案例解剖等几大类。
由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我越来越感觉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建议开辟专栏或刊发系列报道,挖掘国内外典型的企业文化,倡导先进的企业文化。如近日贵报的《山东电力打造“善小”企业文化》一文,虽然文字不长,但很有新意。
致读者
伴随着新年奋进的鼓点,2013年第一期《读者之声》版今天和读者见面了。我们对广大读者给予《读者之声》的关心、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并祝新年快乐!
《读者之声》是报纸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是读者表达心声的园地,是反映群众呼声的载体。开门办报,更加关注读者的心声,是《经济日报》2013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