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3:未来选择
武汉大学六人组@Wuhan
未到来的理想和已发生的现实
文/石丹 摄影/姚昊
五月是一个尴尬的时点,“早起”的大三学生为了明年的毕业开始寻找一份说得过去的暑假实习,而“晚归”的大四学生则不得不奋力抓住就业的最后一批末班车。当大三学生还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挑拣的时候,大四学生则梗起了脖子,好歹做出要把门撞开的架势。
大四组:不海投,就投海?
准备这组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一本杂志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不海投,明天就投海。”张蔓蒂是靠“海投”发现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考研失利,3月份才开始找工作的她发现已经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期,“现在到学校招聘的大多数都不是好公司或者好职位了。”为了赢回时间,她全选全投,一共递了超过600份简历。
张蔓蒂 摸索
“海投”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因为张蔓蒂每天都能收到30个左右的面试通知。“一开始得到反馈最多的是销售岗位。我想,‘哦,原来我是应该做销售的。’没想到最后都挂掉了。我就开始选行政,后来还是被挂掉,发现也不合适,就继续给做供应链管理。”张蔓蒂解释她一路来的被选择故事。
刚开始被销售职位拒的时候,张蔓蒂还很失落,特地去网上做测试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销售职位,连八字也算了,“更离谱,说我今年流年不利。”后来行政职位,是被她家乡一家大型国企拒绝的,“当时带了我们50个面试者到厂里去,50选25。面试结束后,面试官让我到旁边等一下。我当时觉得并没有什么,后来回学校的路上和同校的一个法学硕士聊天,才知道人家让我等一下是因为,‘我们不想让你做行政,商量换个别的行不行。’当然,我还是被挂掉了,而那个法学硕士被挂掉的原因则是对方认为他学历太高。原来,做行政,我们的学历可能又高了。”再后来想做供应链管理,也因为机缘巧合错过,不过张蔓蒂倒是觉得久病成医,现在,她觉得自己的路越来越明白,最想有机会去上海或者江浙某个餐饮企业做着自己喜欢的销售管理工作。就连面试她的HR,她都能看出此人的工作年头长短。
孙伟娜 不将就
孙伟娜也投了将近200份简历,换回了30个左右的面试机会,其中不乏一些机会,但大部分都“擦肩而过”了。“我现在真觉得找工作是看缘分。大三暑假我去一家单位实习,做得不错,实习期结束的时候单位希望我可以留下。当时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找工作的历练,还希望找到更好的offer,于是就拒掉了。今年广东一家公司招聘,有意向签约的需要马上动身,但我当时在帮同学写书,时间不能协调,也放弃了。最近,我老家一家山东企业过来招聘,他们提供在人大在职读研究生的机会。可读研对我来说没有诱惑力,我认为读研是要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读的。担心一上来就读研会比较盲目,加上觉得公司的文化理念跟我有冲突。也放弃了。”
找工作这件事,好像外面的人比学生自己更着急。当然,也许他们是内心的焦灼不外露。不过,至少现在的张蔓蒂和孙伟娜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即便他们是被“剩下”的。
“我已经没有考上研究生了,如果工作再随便找一个,那以后才是真正的绝望呢!”张蔓蒂说。孙伟娜的态度与此相似,“你未来有几十年在工作,何必急于在一两个月之内把自己卖出去。开头一定要好,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否则后面漫长的几十年要怎么过。”
至于为什么别人比你更快地找到工作,孙伟娜认为也是因为她不放弃自己坚守的原则,比如销售她就绝不会做,“虽然现在是白菜价,但是,该鄙视的工作还是要鄙视。”
张蔓蒂现在对自己的规划是:从销售管理到企业管理;不进IT企业,因为觉得太压榨人;不进外企,因为英语不好;不进国企,因为太拖人;目标是发展中的民企,而且是跟民生关系大的餐饮、服装等行业。北方城市不去,杭州、江浙是理想目标地。
孙伟娜现在很少往家里打电话了,实在是怕父母更担心更焦灼。她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5月底,如果武汉这边还没有反馈,就回青岛或者北京去。北京会是首选。
大三组:现实生存,浪漫生活
这两个大三的学生
和大四组相比,大三组的同学没有太多曲折的求职故事,而且因为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去规划未来,与迫在眉睫的大四同学相比,他们口中的“梦想”更多。
或者说他们是更为纠结的一群人。一边怀揣着自己美好单纯的梦想,一边亲见着学长们找工作的艰难处境。
要不要梦想?当然要。
能不能接受现实?必须能。
它们真遭遇了怎么办?现实生存,浪漫生活。
范华多 狄云丰 理想和现实
范华多,被朋友昵称为多多。一年前,大三的多多用他在淘宝和腾讯拍拍上开服装饰品店的收入和伙伴狄云丰(也参加了这次“求职总动员”活动)以及另一个大四的同学创办了名为“小小麦”的电子商务平台,虽然进入了学校的创业孵化器,享受一部分照顾,也和风投接洽过,创业的挫折还是大于成功。前些日子,多多的叔叔来武汉办事,顺便到武大看望了他。叔叔一并带来的,还有多多家长的意见,希望他可以跟多数孩子一样,先工作,把创业的事情放放。多多也认为应该如此,“我也知道网站存在它的问题,做不大。朋友们说我适合考研,但我还是想去知名企业实习和工作,感受强烈的企业文化,为以后的创业做准备。”在这些年轻人看来,成长比成功重要。
“也许有时候我会给人有点野或者天马行空的感觉,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对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多多说自己“做过系统研究”,“我喜欢看《恰同学少年》,它也在讲怎么把理想装进现实。”多多说。“我喜欢杨波的那句名言:现实生存,浪漫生活。我可以在承认现实的情况下,有个梦想作为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我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理想。我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理想’。”
与理想主义的多多比,小狄更符合理科生的特点。他同意我用“随遇而安”来形容他,虽然他希望工作几年之后还可以创业。“我是一个可以随时被拉长或压缩的人。我喜欢大的空间,但是也能在小空间营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狄云丰说,“我们理工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不像文史科学生有那么多定语。无论怎样,我们总是可以生存下来的。我当然会努力追求更好的机会,但我会接受现实。老了以后回忆自己这段没有虚度,就够了。”
吴绮然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