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海报据豆瓣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陈姣娥
2019年春节,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登顶春节档票房榜首。与票房同样让人瞩目的,还有那些赞誉,“中国开启科幻电影元年”“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就连外媒也不乏盛赞,《纽约时报》评论说:“中国电影加入了太空竞赛。”《阿凡达》导演卡梅隆也发文祝贺、称赞。
中国并非没有类型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比如早期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等,还有近年来的《长江七号》《超时空同居》等,但这些电影,若严格考量,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科幻电影,只是具有一些科幻元素而已。
真正的科幻电影,要满足三个条件科幻理论、科幻故事和视觉技术。而中国的科幻电影,需要在拥有这三者之后,再加上满满的中国风。
《流浪地球》的上映,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科幻横空出世。
《三体》出世
中国科幻文学再突围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长期以来,中国的科幻文学,不尽如人意。
西方的科幻小说,正式出现于1818年,起源于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发展于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一系列作品,此后便长盛不衰至今。
中国科幻小说迎来第一次创作高峰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比西方晚了约150年。当时,郑文光创作的《从地球到火星》《太阳历险记》等都深受关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又出现过肖建亨、童恩正、刘兴诗、叶永烈等科幻作家,他们的众多作品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小灵通漫游未来》等,虽然大都是以少年儿童读物的形式问世,但丰富的作品仍然将中国科幻文学带入了一次高峰。
但遗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科幻小说在中国文坛遭受冷遇,文学界争论着科幻小说究竟是文学还是科普的话题,最终使得科幻小说被边缘化,连叶永烈也被迫改行写起了纪实文学。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好莱坞科幻电影大行其道,电影人将诸多作品搬上银幕。而中国的科幻小说却被边缘化,出版社不青睐,科幻杂志也仅存《科幻世界》《科幻大王》等寥寥几个。刘慈欣的《三体》,就是2006年时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彼时,也并未被主流文学界接受。
倘若不是刘慈欣的《三体》在2015年夺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奖,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国内的地位,可能依然处于小众状态。《三体》为中国科幻文学开创了新时代,也让刘慈欣的作品成为拍摄科幻电影的最佳脚本,拥有了巨大的关注度。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发表于《三体》之前,这部小说有一个非常恢宏和极富想象力的理论设定,要把地球从没落的太阳系中推出去,推到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这样的科幻“硬核”,在此前所有的科幻电影中均未曾出现,它的独特、大胆乃至理论上的合理性,正是科幻电影所需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再通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去讲述,中国的科幻电影就具备了这两大条件。
突破瓶颈
视觉技术不再是障碍
除了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电影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雄厚资金,也是《流浪地球》诞生的必备条件。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技术就已经使一些科幻电影的视觉效果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但中国在这方面,无论是特效还是拍摄手法均落后很多,这也是中国魔幻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诟病“太假”的原因,更是中国电影人进入科幻领域的一个阻碍。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当今中国电影业在技术力量和资金方面,皆已不同往日。某种意义上,中国的科幻电影比魔幻电影幸运,没有经历过《无极》《画皮》等视觉效果粗陋的阶段,而是一步到位。
《流浪地球》的视觉效果饱受赞誉,无论是空间站的展示,还是冰冻地球的呈现,抑或是星际宇宙的描绘,均已达到逼真的程度,虽然相比好莱坞的《星球大战》《2012》《银河护卫队》等作品,在画面的精致细腻方面仍有差距,但瑕不掩瑜。这不禁令人对刘慈欣另一系列将要问世的中国科幻电影《三体》,也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是的,科幻理论、故事和视觉技术,中国都已具备,而且不在话下。
看惯了好莱坞科幻电影里出现的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地标城市,这次忽然看到《流浪地球》里映画出上海陆家嘴,中国观众无不感到熟悉又亲切。更不用说,还有满银幕的中国脸、中国字和中国年了。这一切,在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使人体会到了纯正的中国风。
没错,只有电影里充满了中国味道时,也才可以说,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而不是像此前诸多合拍片那样,只是偶尔有个中国人去露个脸,其他的一切都与中国无关。《流浪地球》呈现的本土风格,完备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科幻电影的最终条件。
文学与电影合力
中国科幻文化可期待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起点,亦是中国科幻文化的全新拓点。
作为人类想像和思维衍生的一种产物,科幻在中国若要形成文化,不仅需要科幻文学,也需要其他各种形式的流行和发展。
因刘慈欣的《三体》获得国际大奖,科幻文学士气在国内被大大提升,2016年,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让科幻文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书店里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科幻小说,网络上也连载着各方作者的作品,读者更是以满怀的热情追看科幻小说。
而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则为中国科幻文化打开了全新而有力的新领域。可以预见,科幻电影热或将在中国兴起,如同曾经一些大导演争相拍摄古装大制作那样,现在的趋势将变为,若是没能拍出一部精彩的科幻大片,也许就称不上是大导演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期,讲述未来战争的国产科幻电影《上海堡垒》也将上映。新一轮的影界争雄赛,即将拉开激烈又精彩的帷幕。
同时,电影的成功,亦会激发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热情,并给原创剧本提供颇具展望的发展土壤,科幻动漫和游戏当然也会迅速跟进,当众多与科幻有关的行业真正发达起来之后,中国便可自信地拥有自己的科幻文化。
当然,惊喜和憧憬之际,还必须看到,《流浪地球》只是一个开端,仅凭一次成功,尚无法构成鼎盛的中国科幻文化。况且,《流浪地球》也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小失误,比如影片没有对幸存人类在地下生活的食物来源有所交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