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经历过疫情爆发的考验进入到防控常态化之后,经济如何经历再出发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稳企业保就业,第一财经《首席评论》两会特别节目本期关注中大型企业,虽然它们没有头部企业动辄千百亿的营收和品牌优势,但它们也是属于规模以上企业,甚至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当中它们是龙头。
它们被称之为“腰部企业”,它们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对于保市场活力保就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面对疫情之下尚未完全修复的消费需求,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腰部企业如何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第一财经邀请长期陪跑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并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的君智集团联席总裁、君进资本董事长徐廉政和君智集团总裁、撬动大学创始人姚荣君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今年政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稳企业保就业,节目对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进行了采访,疫情期间他调研了几十家企业,来听听他的调研感受。
周汉民:从这次新冠疫情全面爆发到今天,四个月的时间,我调研的企业差不多有50家。我调研的企业类型有央企,有上海地方的国企,有外企有民企,有规模巨大同时遭受这次新冠疫情影响重大的企业,也有可以缓过劲来继续发展的企业。所以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的企业了不起,真正做到了众志成城抗疫情。我去的50家企业,我几乎没有听到它们的员工有罹患疾病,这一条非常不容易。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当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在肆虐之际,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能够做到众志成城,能够做到千方百计十分不易。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数据有深度的下跌,负了6.8%。6.8%如果用电脑来打,是五个字节,你可以用五万字来解释这五个字节,我先给你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救人的代价”。中国这次第一季度经济的深跌,我把它称之为“结构性的萎缩”,但这一“结构性的萎缩”其实在第一季度3月份已经开始收窄,4月份的数据进一步收窄,所以当下我们第一个词叫“稳住”,第二个词叫“改善”,要做到稳住和改善最不容易的就必须要把就业给保住,所以中央的政策“六保”,其中最核心的第一个保就是“保就业”。
主持人:提到了保就业其实首先是要稳企业,国家从宏观层面发力来稳企业,那么站在企业自身角度,它要判断的是经过这次疫情它的经营策略会不会发生改变,市场恢复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君智之前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45.31%的受访者感到市场需求量萎缩,两位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
姚荣君:市场需求的体量肯定是萎缩的,可喜的是线上的消费在增加,很多企业在线上都有200%-300%的增长。在需求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为什么会萎缩。55%左右的企业并没有觉得需求在萎缩而是发生了变化和转移。比如说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或者是从某一个品类转移到了另一个品类。我们服务的一家奶酪公司就做得很好,它的马苏里拉奶酪和它的芝士条,芝士片都卖的特别好,其实在市场需求量萎缩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去看需求的变化是什么?我们才能抓住变化背后的机遇。
主持人:在疫情期间我们一直猜想在疫情过后会有报复性消费,那么现在报复性消费去哪儿呢?
徐廉政:其实现在不叫“报复性消费”了。过往我们理解的报复性消费是接续原有的消费习惯,这次的疫情并没有让消费回归到平常。疫情对消费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顾客的心理层面,大家对于自身的健康,关注自己的免疫力这件事相比起过往产生了深刻长久的影响,是在消费端综合性的一次影响。
主持人:无论是消费少了,还是消费发生了变化,对于企业来讲,它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挖掘新的需求来满足新的喜好。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腰部企业,他们又该怎么做呢?
徐廉政:现在来看整个企业不管是腰部还是大型企业或者小型企业,总体上来说有行业相关性,但每一家企业应该思考的是围绕你现在的状态,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到你的顾客,甚至你的使用者,口碑的传播者,包括政府层面对企业的关怀,也包括媒体层面,上下游的供应商。今天作为一个企业家,尤其要关注到外部,所以今天要从顾客端来深刻理解“需求”二字。举个例子,我们服务的一家婴儿奶粉企业,它原来主要依靠线下渠道,这次疫情大家都歇业了,消费者也无法出门购买,这时候只能通过线上渠道。原本只要把货供应给经销商就可以,现在要联合经销商一起去服务终端消费者,这就变成了一种主动上门服务,它同时在网上展开各种育儿专家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活动。效果看起来是十分明显的,2月份这家企业实现了营收40%的增长。新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往往是机会,保就业回到根本还是要保企业,保企业要适应新的变化下的新需求,这是关键。
主持人: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另辟蹊径?赛道越来越拥挤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另外打开一条路,这也是很多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竞争变得激烈,也是基于君智之前做的调查,有高达62%的受访者选择了“同行竞争过于激烈”,您觉得企业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徐廉政:同行竞争确实很惨烈,企业也非常焦虑。可能企业家迅速发现了一个创新点,但是很容易被复制,跟进。甚至跟进的产品质量还不错,价格还比你便宜,这让企业非常焦虑,因为创新迅速变成了成本。我们从口罩行业最近的发展中就能感受到,除了生产口罩的企业之外,做食品的、做机械加工的都在生产口罩,但是我们记住任何一个口罩品牌了吗?并没有。另外一个是,现在处于特殊时期,大家一股脑地将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以前在一二线、三四线城市发展,现在空间被打破了,大家都往线上汇集的时候,这种竞争就没有了物理区隔优势。
主持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所以这时候大家开始另辟蹊径。另辟蹊径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竞相压价、更多的创新。作为企业不想打价格战,也要打价格战吗?创新成果被别人复制了,我还要再次创新吗,此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