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微医在杭州的首个全科中心开业。此后,微医线下的重心转向自建全科中心。廖杰远曾在2016年开始布局线下全科中心的时候对媒体表示,将在三年内布局100家连锁全科中心。截止目前,微医在全国一共开了5家全科中心。
2015年乌镇互联网医院亮相后,互联网医院一度是微医一项重点布局的业务,“过去互联网医疗在做的是信息服务,如果通过互联网医院直接做诊疗、处方和医保,也许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就能真正打通。”廖杰远曾公开表示。
现阶段,微医在全国已布局了19个互联网医院。
但微医后来发现,要真正打通这套模式,还要在政策层面接通医保,而这是当前的难点。目前除了四川的互联网医院接通了医保外,银川允许个人账户使用互联网医院服务,微医在其他省份的互联网医院,要实现医保接入还有很长的时间。
微医的过去与未来
在互联网医疗这个新兴领域中,政策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企业成长的速度。
微医深谙此道。事实上,自诞生以来,微医的战略一直紧跟政策的热点。微信的前身挂号网,最早亦是政策驱动下的产物。
挂号网的前身其实是中国绿线,中国绿线是一个电话语音服务平台,这是廖杰远首次创业的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具体原因不详。中国绿线后转型为挂号网。
2009年,原卫生部下发的一份《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廖杰远看中了在线预约挂号的机会和市场,由此从通信行业跨入医疗。2010年,挂号网成立,其是原国家卫计委批准的全国就医指导平台。
2015年,挂号网获得D轮3.94亿美元融资后,更名为微医。
挂号网更名一方面是微医战略变化需要,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一项政策有很大关系。
2015年,北京卫计委禁止所有公立医院与商业公司合作预约挂号加号等业务,一批做加号的企业倒下或转型。尽管政策的本意是想遏制利用第三方商业平台谋取利益的行为,但挂号网这样一直奉行免费挂号的公司也受到一定影响。挂号网更名为“微医”,亦有规避政策风险的考量。
行至今日,如何形成规模化、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这仍是所有互联网医疗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微医也不例外。
廖杰远曾透露了微医2016年全年的营收情况:完成了12亿元的收入,利润约2.8亿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约占45%、医疗保险服务收入约占35%,药品电商收入约占20%。微医的流量主要来自线上平台,流水来自线下渠道,而利润来自保险。
之后,微医再未公开过关于营收的数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目前互联网医疗中未有任何一家企业真正实现盈利。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微医是一个大而全的平台,但目前其在做的业务中还没有哪一块的优势能超越挂号这个业务,“挂号的体量是最庞大的,但整个挂号业务不能收费,所以并不能带来实质的收益。”
另一方面,所有在线问诊业务共同面临的盈利难题在于,在线问诊的收费中大头分给了医生,剩下的都很难让平台本身覆盖掉运营成本。
而微医“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更进一步,则是要做“三医联动”,三医联动即医药、医疗、医保联动实现医保控费,这其实是三明医改的核心。
为此,微医控股海西药品交易中心,入股易联众这家做医疗信息化的公司,海西药品交易中心、易联众均是福建三明模式中的技术服务提供方。
海西药品交易中心主要做跨省GPO,通过集中采购实现药品价格下降。廖杰远介绍这一平台去年交易超过480亿元,今年应该会超过1000亿元。廖杰远称海西药品交易中心能实现当天交易、当天结算、当天回款。而易联众是一家做医保、医疗信息化相关的软件和硬件服务公司。
此外,微医还与浙大合作做智能DRGs服务,以实现医保基金有效合理使用。
按照微医的计划,其希望将海西医药交易中心、易联众的业务复制到更多省份,最终打通互联网线上医保支付,最终跑通盈利模式。
但是“4+7”带量采购政策后,海西药品交易所这一模式可能会受到一定冲击。而易联众的业务想要复制到更多省市,也存在很大挑战。
在一位互联网医疗投资人看来,微医跟随政策调整战略无可厚非,因为医疗本身就是一个政策导向极强的行业,而微医的战略调整其实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共同的困境。
不只是微医。好大夫、春雨医生、丁香园这些年都在探路各种可能的路径。至少在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业务或者有任何一家公司出现了爆发式的规模增长。
因此,对于习惯了大而全路径的微医而言,这种模式下胜出的机会依然存在。
【作者:卜艳】 (编辑:朱沛镕)
关键字: 虚胖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