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纪委监委将“派驻纪检组”统一更名为“派驻纪检监察组”,授予必要的监察职能和权限;整合区直机关内设纪检监察机构力量,将执法权相对集中部门的监察干部划入区纪委监委统筹使用;整合派驻机构职能,合理分配派驻资源,提升监督效能。
“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深化改革,加强了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建设。依照区监委赋予的监察职能和有关法律规定,区纪委监委向乡镇(街道)派出监察组,赋予监察组监督、调查、处置等部分职能。”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从区到乡镇(街道)之后,监督的触角进一步向村(社区)延伸,切实扭转了“上级监督太短,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监督态势,实现了对所有公职人员有效的监察全覆盖。
“塑形”之后,更要“铸神”。为充分挖掘基层监督力量,发挥监察“利剑”作用,顺庆区纪委监委紧紧围绕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法纪知识掌握不牢,对赋予的监察职能手段不熟悉等突出问题,通过抽调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参与上级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加强业务指导、把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纪检干部培训总体计划、制定工作清单实行项目化管理等方式,在区纪委监委与派出监察室间形成合力,帮助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尽快提升执纪执法水平,确保对基层非党干部的监察无死角、不空转。
成效显著 织密监督“天网”扼制“小官巨腐”
去年8月,华凤街道纪工委、区监委派出华凤街道监察室在日常监督中,发现何家观社区蒲某违规发放、领取津补贴,违反了廉洁纪律,华凤街道纪工委、区监委派出华凤街道监察室决定给予蒲某党内警告处分。董晓强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类似蒲某这种基层“微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但过去街道纪检监察干部害怕得罪人,从来没有动真碰硬,造成当地政治生态受损。
“自从监察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后,监督的触角进一步向村(社区)延伸,当地一改以前的做法,积极查办案件,敢于动真碰硬,实现办案率提升,切实扭转了‘上级监督太短,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监督态势,实现了对所有公职人员有效的监察全覆盖。”董晓强如是说。
据介绍,自去年5月以来,华凤街道纪工委、区监委派出华凤街道监察室完成区纪委监委交办件1件,自办件4件,共处理5人。今年共开展各类作风督查8次,在财务检查中,立案查处违规发放津补贴案件3起,给予党内警告处分3人,对因履职不力的2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诫勉谈话,对违反党纪党规的1名普通基层党员给予党纪处分。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监督;哪里有民声,哪里就有监督。
“群众迫切希望侵害切身利益的问题有人受理、有人制止、有人纠正、有人追究,现实情况却刚好相反,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督缺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压力没有向基层传递延伸。”顺庆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胡文骥表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基层纪(工)委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设立派出监察室,织牢严密的监督‘天网’,设置全维度的监督‘探头’,实现监督的全覆盖。”胡文骥表示,区纪委监委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执纪理念,坚持党的中心工作在哪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在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将进一步总结完善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将监察的震慑力贯穿于公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
据统计,经过一系列改革和部署,顺庆区基层监督执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谈话函询101人次,组织处理119人次。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刘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