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康之路从“小”开始 业界共话儿童健康管理
3月10日,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活动”在京举行。当日,与会嘉宾就“健康之路从小开始”这一主题建言献策。与会嘉宾认为,要全面认识儿童健康。在饮食营养、身高、肥胖、心理方面应该要特别关注和呵护儿童群体。通过“家园共育”,让孩子成长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人。“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陈雪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科主任孔元原;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园长于渊莘;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园长王岚;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园长孔震英;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刘金玉;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回民幼儿园园长蔡秀萍参加了本次圆桌论坛。
认识儿童健康要全面 健康管理“四步曲”
如何认识儿童健康?儿童健康教育包括哪些方面?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回民幼儿园园长蔡秀萍认为,儿童健康包括多方面,饮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都应关注。
蔡秀萍说,除了健康饮食,幼儿园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还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让孩子们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每个部位都有什么样的功能,要怎么样保护好身体的各个部位。幼儿园还非常关注儿童心理,儿童身体运动,疾病预防等相关方面。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刘金玉介绍,通过“四步曲”对孩子进行健康管理:
一是从放手和放心开始。放手就是让孩子自己走路,高高兴兴走入幼儿园,告诉他们“我能行”。这是孩子自信心心理建设的契机,也是幼儿园与家长携手共育的第一步。二是从安全和自然做起。安全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保障。城市中的孩子远离大自然,可以通过精心创设让孩子在户外环境释放天性、亲近自然。如人造小山坡锻炼孩子上肢和大腿的肌肉力量,玻璃栈道锻炼孩子的勇气等。孩子通过运动,增强了体质,享受了乐趣,也懂得了坚持的价值。三是养成和习得。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熏陶出来的,而非一日之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要着眼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四是体育和食欲。小朋友的吃喝玩乐是一件大事,需要每一个进行学前教育的人认认真真地琢磨,如何让孩子吃出健康,玩出水平。
儿童饮食营养要充足、均衡、适量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要注意膳食平衡和营养平衡,也要注意对孩子饮食行为的培养。
马冠生表示,营养的第一个原则是充足、均衡、适量。在足够的基础上把握适量的原则。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比成年人还多。
马冠生指出,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3至6岁学龄前儿童处于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期。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物的合理搭配满足孩子营养需求;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像骨质疏松等许多慢病,都是从儿时埋下的隐患,甚至从妈妈怀孕期间或者孕前就已开始,这与儿童少年时期奶制品的摄入、喂养行为及饮食行为息息相关。因此,一定要抓好少年儿童时期的营养和健康。
马冠生强调,对于孩子来说,每一种营养素都很重要。其中,铁、钙、锌是最容易缺乏的。家长应该注意孩子饮食行为的培养。及时纠正孩子挑食、偏食的现象。
蔡秀萍介绍说,北京妇幼保健院为其幼儿园提供了一套餐食营养量计算系统。保健医每周把食谱输入系统,系统会是判断是否营养均衡,而且是带量食谱,多大的孩子吃多少,都是科学计算出来的,这样能保证孩子摄入的营养是均衡的。同时,他们也研究了四季养生食谱。根据气侯的特点和孩子生长的特点来制定饮食方案。
遗传、熬夜、运动少、疾病都会影响孩子身高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家长对于孩子的身高问题越来越关注。“在孩子身高问题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都会影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科主任孔元原表示,一般来说,遗传因素对于孩子的身高占主导作用,除了和骨骼密切相关的营养素的补充之外,睡眠和运动也对孩子的身高有一定的影响。
孔元原说,学龄前孩子的睡眠时间大概是11—13个小时,如果孩子晚睡、熬夜或者孩子睡得比较少,生长激素会分泌相对偏少,个子会受影响。幼儿的运动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增加血液循环,加强改善骨的营养,促进成骨。包括增加骨密度,如果说运动量太少,其实这个孩子的长个也会受到影响。慢行系统的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对孩子的身高也会存在一些的影响,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疾病状态,会影响孩子促进骨发育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身高。
“想要孩子长高需要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调节孩子周围的环境因素,让孩子营养充足、过运动、预防疾病的发生。”孔元原表示。
控制儿童肥胖 3-6岁是关键“窗口期”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指出,3-6岁是预防孩子肥胖的关键“窗口期”。
米杰说,学龄前的孩子身高生长的速度和体重与婴儿期相比,会有所下降。这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生长规律。但是不少家长会觉得,出生时胖嘟嘟的孩子变瘦了,是缺乏营养了,然后使劲让孩子多吃,从而导致肥胖。
米杰解释,从生物学来说,这个时期叫“脂肪重聚”年龄,孩子出生时,脂肪比例比较高,然后逐渐下降,正常发育的孩子,身体的脂肪比例到六七岁开始回弹。“脂肪重聚”的年龄越早,以后越容易发生肥胖。而且,学龄前的肥胖以后更难去纠正。
米杰表示,在这个年龄段,要从四个方面为孩子的健康打好基础:饮食在保证钙的足量摄取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睡眠满足每天10-13个小时,并多注意孩子的打鼾问题;运动方面多观察孩子的胸廓发育,定期做胸围检测;由于腕骨没有发育完善,学习写字的年龄不宜过早。
关注儿童心理发展 倡导“家园共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陈雪峰表示,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儿童心理。“我们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首先需要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家开始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缺乏获得这些知识的平台。同时,调查还发现,45岁以上被调查者在儿童保护和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学知识的得分开始明显下降。而中国家庭中很多孩子是被这个年龄段的祖父母来照看。”陈雪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