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下来,也分企业宣传片剪辑和电影电视剧剪辑。就业单位一般是传媒公司或影视公司,论难易程度肯定是传媒公司门槛低一些,可以作为起步阶段的就业单位。当然,考虑到国内影视后期发展并不够先进,所以很多公司分工是没有那么细分化的。尽量除了剪辑软件PR,再多精通一个软件,比如AE特效软件,这样片子中的片头片尾也可以顺手做了,前期发展会顺利很多。还是纳闷的小伙伴可以去这篇文章溜一圈——剪辑行业,“全能”还是褒义词吗?
数码发烧友以及对剪辑有自己独到见解和审美的小伙伴,建议学剪辑。
第二个大分类是特效合成。
其实如果细分还包括两个方向:影视合成和影视特效。影视合成主要是针对电影电视剧特效后期处理,匹配符合故事的镜头色彩、光影、真实度以及抠像擦威亚等工作,至于抠像和擦威亚不懂的可以百度。影视特效才是正牌的特效,我们常说的五毛钱特效就它了。它也是电影里面最炫酷的行业了。影视特效模块分为角色、动画、绑定、材质渲染、物理模拟这几大模块。运用的软件主要是特效软件AE或NUKE,三维软件C4D、3D或MAYA。
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有木有?——实际上也是。
大多数小伙伴也都是学到了五毛特效程度,拍一些短视频,也足够吸引一波儿迷妹了。但如果想要向着特效大神进发,在国内的师资情形下,前路漫漫哪~倒不如考虑一下接下来和特效合成有关的第三大分类。
第三大分类是栏目包装。
大家平时看到的综艺节目从片头、片尾、转场、花字基本上就是栏目包装最常见的范畴,还有很多电视广告效果,很多都不是拍摄出来的效果,而是三维建模加动画渲染,这些都属于栏目包装。
在一定程度上,栏目包装和特效合成所用到的软件、所需要的技能都相差不大(栏目包装主要软件用C4D+AE),只是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且在国内科幻电影屈指可数的情况下,栏目包装师的需求量就要远远大于特效师了。
【数字影视制作的发展前景】
(一)完善数字化电影制作模式
国内的数字化电影制作环节有一些都是空缺,比如国内数字特技是从广告开始起步的,这与国外并不相同。事实上国外在用传统特技的时候已经开始用一些计算机的技术,例如Motion Control技术等,所以他们是很顺畅的过渡过来的。而目前国内在传统的特技手段这一块就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断档,例如模型技术、特种化妆、机械道具等技术环节都没有。相比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这种差距更大,某些领域几乎就是空白,所以给我们做底层铺垫的技术没有国外那种沉淀。
(二)制作人员专业化设置
目前国内的摄制组中,由于投资较小所以分工没有那么细,比如特技美术师的职责往往由传统美术师兼任,特技摄影师也往往由摄影来担任,但是由于专职不同这就会影响影片效果实现的质量。所以专业化的分工也会使制作流程更加的专业,从而提高影片的整体制作质量。
虽然好莱坞的分工非常细,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数字化制作队伍中除了以往的传统职务外基本专业化设置应包括:特效总监或称特技指导、特效指导、特技导演等,是一部影片特技创作的总负责人;特技制片,负责特技制作中总的成本预算、制作周期以及制作流程监督执行的总协调人;镜头画面设计师,为导演提供各种镜头画面的特效创意设计方案;技术指导,是某一类技术的专家或专长于某类技术的技术人员;特技摄影师,是特技影像素材拍摄的负责人;特技美术师,是特技模型、道具、烟火、遮片绘画等设计与制作的总负责人。
计算机图形总监,是特技制作中所有计算机成像技术范围内的艺术与技术的总管;数字特技合成师,按创作要求利用合成设备与软件把各种画面素材天衣无缝地混合成单一画面;“三维模型建模师,是承担三维模型人物的特技制作人员;三维模型动画师,任务包括角色动画、场景动画以及人工智能动画等;特效动画师,负责制作计算机图形中产生特殊效果方面的特技制作人员;画面调色师,使影片所有镜头的光影关系与色彩关系合理连接”;软件设计师,解决各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发一些软件;设备系统工程师,维护与保障设备运作正常。
(三)数字技术与电影语言的结合
今天,人类已进入到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数字化方式正在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打破了我们传统的空间、地域的界限,使影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不再依靠传统媒介,而是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播。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中国电影数字化浪潮的兴起,必将为民族电影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中国数字电影的明天会更好、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