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包括這一提案在內的10個提案榮獲市政協“最具影響力優秀提案”獎。“提案中建議的內容正在逐步落實,這讓我非常滿意。”王以新說,這幾年她看到越來越多的養老驛站陸續建成,有的就建在社區醫院的旁邊,方便老人開藥就醫,“每當路遇養老驛站,我都要拍照片存在手機裡。”
提交提案后,市民政局、市衛健委等部門邀請她參與養老驛站的調研和評價。“在朝陽區、石景山區實際調研養老驛站和養老照料中心,我看到驛站活動特別豐富,有手工課,有合唱班,老人們生活得特別開心。由於養老驛站有助浴、助餐等服務,半失能老人也能得到貼心的照顧。”
王以新坦言,養老驛站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在建成區挖掘場地資源確實比較難。“我希望這項工作能一直推進下去,讓更多的老人在溫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
“母嬰室建設”
常紅岩:會繼續促進母嬰室普及率和標准化
北京市直機關工委副書記常紅岩是兩屆政協委員,在履職過程中她發現,公共場所的母嬰室建設仍有薄弱環節。
2016年1月,常紅岩將“母嬰室建設”的提案帶上了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她建議,“在公共場所建立母嬰室,並將促進推出母嬰室建設標准。”
當年,該項提案獲得了優秀提案。此后,常紅岩密切跟進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的情況。“上演了連續劇,持續在提相關提案。”她笑稱。
常紅岩的提案逐步得到了回應。2016年,規劃部門就牽頭研究母嬰室規范建設圖集。隨后,主責部門也明確了,衛健委牽頭推進,協調其他部門做這件事。
2016年11月,原國家衛計委等10部門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公共場所母嬰設施配置推薦標准,並提出,到2018年年底,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配置率達到80%以上,這在機制上為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提供了保障。
2017年的北京政協會上,常紅岩則把提案焦點放在了落實中,“建議將母嬰室建設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中,落實規劃層面拿出實際措施。”
“這三年越做越實,措施越來越具體。”常紅岩稱,讓她感到滿意的是,2018年底,北京市衛健委在召開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建設推進會。為了推動母嬰室建設的規范與標准,北京出台了設計指導性圖集,對母嬰室面積、位置等進行了詳細闡述。
不過,目前公共場所的母嬰室建設普及率不高,首都機場和大型機場等前端窗口更重視母嬰室建設,但公園、交通樞紐、商場建設等地普及率不高。
此外,標准化的落實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已經建成的母嬰室設施,很多沒有達到規定的標准。“比如消毒設施、座椅、操作台以及面積等,很多環境設計尚未達到要求。”常紅岩說,“今后我們還會繼續關注這個問題,繼續上演連續劇,提出相關提案,促進母嬰室建設的普及率和標准化”。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姝 王俊 張璐 許雯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王飛
(責編:孟竹、高星)
推薦閱讀
精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