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产业起步晚是原因之一,累计的数据和研究尚且不足。拿不到核心技术,一些原材料就得拐着弯想办法制造。
例如过去只能靠进口拿到的多肽,现在中国企业发现也可以用合成等技术掌握一部分。只是很多自行研发的原料在稳定性和功效性上达不到进口原料的水平。
中国较为严格的化妆品原料生产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手脚。
“允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化妆品原材料有个列表,列表之外的只能靠进口。或者对原料的研究只停留在论文层面,没办法做人体实验,”配方师Rex说,“之所以这么严格,是因为中国对化妆品的原则是安全,其次才是功效。”
虽然随着市场对功效性护肤品需求的增长,相关管制有所松动,但技术层面的追赶仍需时间。
目前这一阶段,当欧美原材料供应不上时,在中国本土及周边东南亚国家寻找替补材料是一个解决方案。
市面上正火的A醇、烟酰氨、水杨酸、熊果苷等成分有很多厂家可以生产,对于规模较小的本土品牌来说,替换相对容易,而大企业或许还要测试新材料,这又是一件消耗时间成本的事。
但如果遇到连替代物都找不到的情况,便只能停产。许多决定产品功效的活性物材料早被欧洲企业申请了专利。
配方师Rex预测,有囤货习惯的企业可能还能支撑3-5个月。
进口原料短缺后,一种营销优势将被抹杀
事实上,美妆品牌基本都有储备原料的习惯。
本土护肤品牌Purid对界面时尚称,品牌在疫情之初就对热销品类的原料进行了补仓,储备了大概半年度的原料。纽西之谜在接受《化妆品财经在线》则表示,仓库已经储备了大约价值一亿元的包材和原料。
按照Rex的说法,由于部分活性物保质期较短,品牌一次不会采购太多,如果疫情一直延续到7、8月份,原材料短缺可能会更加严重。
Purid就收到了合作的海外供应商的提醒:已经生产但还未进入运输流程的原料,在海运上比较受影响。当地供应商有原料储备,如果是急需用的原料,就必须要航空运输,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将大大提高。
疫情的不确定性让年中以后整个原料市场会更难说。原材料短缺影响的不仅是国内化妆品企业,国际美妆品牌也是逃脱不掉。
资生堂集团也对界面时尚表示,目前有些原材料是停止供应了,不会立刻对公司产生影响,不过如果问题长期化,可能会对原材料采购产生一些影响,目前资生堂正针对这一问题研讨应对措施。
进口原料断供后,不仅是产品端,宣传口、消费者体验等大大小小的层面都逃不脱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进口原料除了能让产品在功能上实现最优效果,还是一个宣传点。
“平时有些品牌为了凸显优势,哪怕是维生素B3(烟酰胺)这种技术壁垒不高的材料也会从欧洲进口。”配方师Rex说。如果疫情导致进口材料断供,这两个优势会被同时抹杀。
一些品牌也可能在原材料告急的情况下减少小样生产,拿去填补正装。或是为了避免产量需求激增,减少参与直播等促销活动,保证较长期的供应。如果接下来几个月疫情仍未好转,消费者会逐渐感受到这些变化。
护肤品牌也可能在原材料告急的情况下减少小样生产,填补正装 图片来源:K BEAUTY EUROPE
美妆品牌不会主动涨价
不过在所有变化中,消费者最容易感知到的是价格变化。化妆品原料短缺和涨价后,产品是否涨价是一个核心问题。
其实美妆品牌通常不会轻易主动做出涨价决定。即便短期内原料成本、运输成本大幅提高,美妆品牌也不会简单上调价格,这会为后续带来一系列麻烦,例如原料价格回落后产品价格不好调整。
在彭冠杰看来,如果企业实在承受不了成本的上涨,更多会选择停产该产品,然后再推出新品或者升级版产品,同时上调新品的价格。
国货美妆品牌价格上涨的可能性相对更小。
尽管上海家化在2月宣布对六神品牌花露水产品进行提价,并解释称是由于花露水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提升,例如酒精2-4月同比增长20%以上,人工牛黄同比增长266%,人力和供应链等运营成本也明显上升。不过上海家化对界面时尚表示,除了六神花露水,集团旗下其他品牌产品暂无调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