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背后,是好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遵循了剧本过硬、演员出彩、制作精良的行业规律。比如《八佰》,演员退到了角色之后,抗战将士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看到的不是演员的表演,而是一段历史,一群对生活充满眷恋但又具有伟大牺牲精神的军人缩影。
向前辈学习,再勤加实践,是通行路径。
由是观之,在以内需为基点的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之际,多研究消费者,多研究行业规律,多研究如何让社会更美好,应该成为包括影视行业从业者在内的所有商品提供者的共识和行动。
这三个场景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艺术创作。电影、电视剧体现了艺术家群体和专业投资人对社会的感知。而艺术家的感知能力,远远在社会平均线以上。一是消费动向。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喜好甚至心情,选购各种商品。这些行为的叠加,构成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动力。
超市购物筐、电视遥控器、电影票就是一张张市场先生的投票,好公司、好产品会得到更多的票,滥竽充数者无人理睬,甚至被人喝倒彩。
从根本上来讲,好作品,不一定花钱多,但一定是用心做出来的。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初期,放到篮子里就是菜了。
一方面,烂片频现。《雷霆战将》被主流媒体和观众撵下了架,张一山版《鹿鼎记》遭到群嘲,在豆瓣上的打分比《雷霆战将》还低。
一方面,佳作云集。《八佰》《金刚川》《夺冠》《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引起数亿观众情感共鸣,精神受到洗礼,二刷、三刷者众。
差的影视作品,表演者呈现给观众的,要么还是演员自己,缺少角色感,要么忽视创作规律,用所谓的“创新”掩饰功底的浅薄。比如,某部抗战剧中被批的“别墅指挥”场景。不是说这个场景不能用,但如果与故事时代特点相悖,与整体价值取向脱离,与角色身份违和,这个场景就是失败的。个体服从整体、细节服务角色塑造,这是铁律,没有例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每个资深投资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和方法论,也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他们都非常关注消费者身边的场景。其中,去电影院看电影、在客厅看电视剧、到超市购物三个场景,被提及颇多。
普通投资者怎么感受市场的变化,抓住未来的趋势?
最近,影视剧市场就出现了喝彩、喝倒彩并存的现象,让我们深刻理解市场先生的秉性,有了一个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