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赵玉芳照常为孤老霍郭寿送去节礼和200元钱。这样的点滴关爱,她已坚持20多年。丈夫史记宏干了35年包工头,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没有存款。夫妻俩的钱都用做慈善,22年来捐资200余万元,盖学校、建广场、修桥筑路、扶贫帮困。
10多万元修好了村小 赵玉芳今年53岁,家住高港区胡庄镇史庄村。1985年,赵玉芳嫁给了同岁的史记宏。 1992年,干了13年包工头,史记宏存了10多万元,他高兴地拉着工地上节约下的钢筋建材,准备回家翻建楼房。然而,赵玉芳拦住了他,“咱用这材料重盖史庄小学吧。”史记宏瞪大了眼:“为什么?” 赵玉芳叹了口气,史庄村是胡庄的贫困村,村里唯一的小学年久失修。儿子刚入学第一天,就回来告诉妈妈,学校太破,风呼呼灌进来,冷。一个大雨天,赵玉芳去接儿子放学,当她站在教室门口,心被狠狠戳痛了。孩子们披着油纸、撑着伞在听课,雨水从屋顶漏下,打湿了课桌,老师的粉笔已无法在洇湿的黑板上写字,额头不知是汗还是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那一天,赵玉芳是哭着将孩子带回家的。史记宏听说后沉默片刻,“好!咱帮孩子们盖个新学校!” 钢筋、水泥、黄沙,全部运到了史庄小学的操场上,史记宏找来了建筑队,热火朝天忙起来。材料不够,史记宏又去凑,缺少课桌椅,赵玉芳掏钱买,10多万元存款全部贴了进去。1993年初,一片占地4000平米,九间上下两层的新史庄小学落成。当300多名孩子欢笑着跑进崭新教室的那一刻,史记宏哭了。 学校要将赵玉芳夫妇的事迹刻上墙,二人却婉拒了。 筑路修桥,他们主动出资 孩子们能安心学习,赵玉芳开心不已,她的目光又转到了道路上。乡间小路全是土,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赵玉芳又和丈夫商量,拿出了4万元,拉来一车车石子,铺成了胡庄镇第一条砂石路。 十年后,这条路被重型施工车轧得坑坑洼洼,而且道路两边没有路灯,晚上行走,十分危险。赵玉芳夫妇又掏出5万元,修成平整水泥路,并全部安装上路灯。 史庄大桥狭窄破损,经常发生坠河事故,两口子又出资6万元修桥。建设胡庄影剧院、河道疏浚、维修危房、建中学实验楼,夫妻二人总是主动垫资。 去年,眼见着全村村民文化生活匮乏,缺少健身场所。夫妻二人拿出5万元,浇筑出一块2500平米的健身广场,竖起了篮球架,现在正在整理四周绿化。
粗略统计,22年来,赵玉芳、史记宏夫妇已无偿捐资200余万元用于各项慈善事业。而他们至今还住在简单的二层小楼中。 夫妻俩至今也没什么存款 很多人觉得,赵玉芳夫妇能拿出这么多钱做慈善,必定是富户。其实,赵玉芳不过是胡庄镇派出所一名普通的户籍管理员,每月只有1500元工资,丈夫忙得好,一年也不过收入20万元。至今,二人没有什么存款。 即使这样,赵玉芳还是热衷公益。她借着工作之便,了解到村里孤寡老人霍郭寿生活困苦,隔三差五便去嘘寒问暖,送钱送物,已经坚持了20年。1994年,一直流浪在外的霍郭寿回到了老家史庄村,还带回一个9岁大的女儿。然而,家中已无亲人,也无房屋。村干部将他安排在村办厂看门,给他搭了两间简易房。自那时起,赵玉芳就经常去照顾霍郭寿,逢年过节更是送去一大堆节礼。 如今,女儿出嫁,只剩霍郭寿一人,6年前,他因食道癌开刀,休养在家,失去生活来源,赵玉芳赶紧帮他申请了低保。“她比我亲闺女都亲!”霍郭寿不善言谈,总是不断重复这句话。邻居史大明、史小明兄弟俩长年在外打工,留下两个孩子住在奶奶家。老人年迈体衰,一直是赵玉芳接济,帮着接送孩子、辅导作业。在孩子们眼中,赵玉芳就是自己的亲妈妈。 现在,赵玉芳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作为独女,她每天要伺候床前。但她还是在继续做慈善,并发动村里所有能人共同为地方做好事。她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自己过得去,就多帮帮别人,让大家生活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