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影视资源是否对投资方有持续的吸引力?谭月韶说,他曾经在北京跟2个影视制作人推介过碉楼,“其中一位是购买了我两本小说拍电视剧的徐佳宁先生(《裸婚时代》与《一触即发》都是他的作品),他说江门离北京太远,如非环境特别吸引人,否则不会考虑拍电视剧;另一位制片人则称开平的影视基地只适合拍民国戏。”(杨兴乐)
事实上,谭月韶曾供职于本报及江门日报,记者工作白天采访任务繁重,她创作剧本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她曾多方请求希望能调进文化创作部门工作,但未能如愿,犹豫一年有余,终于近日正式辞职,成为职业编剧。
2013年5月,该份调研报告公开发布,指出江门的影视产业规模较小,未能形成产业链。目前除赤坎影视城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和个别个体影视公司外,尚未形成配套,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整个制作的要求。”对此,江门五邑影视文化协会会长、色色集团董事长李建成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在于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收益短期内无法体现,逐利的投资者自然兴趣不大。
2012年8月,江门市政协副主席李旭带领调研组到开平市开展“推动打造侨乡影视基地建设”专题调研,并形成了《关于打造侨乡影视基地的调研报告》。据悉,调研报告呈市领导审阅,但市政府并未有针对该提案以及调研报告出台相关政策,亦未在影视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规划方面有大动作。
“在扶持动漫企业发展方面,我市从2011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而影视剧本创作方面却为零,这是非常悬殊的对比。”梁赞认为,现在的网络时代,如果能把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影视事业联系起来,必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的知名度,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加快培养本地影视创作人才的速度、加大培植本土编剧的力度,已是势在必行。
成为“华南好莱坞”,一直是江门发展影视产业的夙愿。但是,发展旅游容易,由此整合成影视资源则不易。经过几年踟蹰,江门依然未找到整合影视资源的有力杠杆,影视文化大市梦想依然只在美好愿景中。
影视资源丰富,是否意味着江门就有建设影视基地的资本?近年来多个规划中的影视基地在江门“流产”,印证着“时机仍未成熟”之说。侨乡丰富的电影题材,搬上银幕的并不多,而风靡港台多年的武打片,包括黄飞鸿、霍元甲等银幕武功高手的故事,竟有不少是“侵权”蔡李佛创始人陈享?好题材为何拍不出好电影,本地编剧人才的缺乏是一大瓶颈,政协委员呼吁扶持创作,但当影视人才走出江门,又发现江门的影视资源其实并不丰富,影视制作人感兴趣的只有民国戏。江门影视产业,难不成一厢情愿的梦一场?
梁赞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江门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人才不多,成绩较突出的有三人:青年作家谭月韶、蔼琳和张碧云。“蔼琳与张碧云分别在恩平文联和开平文联工作,蔼琳创作的小说《懒得结婚》已改编成电视剧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张碧云正在创作碉楼有关的影视剧。”“蔼琳与张碧云在文联工作,创作时间有保障,而谭月韶的剧本创作则完全是处于缝隙中生存的状态,她创作的五部作品有3本售出影视权,目前与北京一家有央视背景的影视公司正在创作一部历史剧的剧本。”
为审视自身影视资源现状并论证影视城建设的可行性,2011年11月,江门举行的“大电影的文化时态与多元发展暨江门影视研讨会上,会上有专家指出江门影视资源太零散,缺乏全局性和规划性,宣传力度也不够,建议进行资源系统性经营。“在江门拍摄过这么多的影视剧,但影视基地却很少,现在只有赤坎影视城初具形态。”
到了2012年初的“两会”,市政协委员李建成和胡刚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快江门市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其中李建成建议把江门打造成影视文化大市,而胡刚则建议举办电影节提升江门的知名度。
能“挥霍”,至少说明蔡李佛故事是电影好题材。如果说《叶问》捧红了咏春拳,那么,蔡李佛人也曾期待关于“蔡李佛”的电影能起到异曲同工之妙。但是,2011年4、5月份,两部关于“蔡李佛拳”的电影接连上映,洪金宝、王宝强等演员阵容,感情戏路及香艳卖点等招数,还是换来票房冷落;在豆瓣、时光网等专业影视评论网站上,两部电影得到的评分在3、4分之间,很多观众都给出了“烂片”两字相关的评价;与之同时在江门地区拍摄的《一代宗师》相比,叶问为题材的电影依然卖座叫好,蔡李佛不乏好题材,为何拍不出好电影?
案例:跳出江门,制片人眼中江门影视资源吸引力并不大
与陈享相关的史实如何?据考证记载,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曾慕名聘请陈享为义勇水师教练(电影里的相关情节变成了黄飞鸿,可那时候他还没出生);鸦片战争爆发后,陈享率众弟子投入了虎门抗英战争。著名的三元里抗英运动中,陈享还设计了专门用来夺取英军枪械的武器“九龙叉、蛇矛钩枪、七星刀”;鸦片战争后,陈享对清政府彻底失望,投入了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在石达开帐下协助训练军队,其门下弟子冯云山等后来均成为太平天国的主将。“天京内讧”事件中,陈享被逼离开南京回到新会重操就业,可惜好景不长,因太平天国起义失败,陈享成了清政府通缉的对象,他只好辗转香港、南洋一带,以授拳行医为生。
案例:项目风险大而“流产”,政府部门认为时机未成熟
案例:蔡李佛故事遭黄飞鸿与霍元甲“侵权”
“电影不够‘叶问’好,有许多原因,投入资金及上映排期等主要原因,院线是比较复杂的,一言难尽。”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会长兼总教练陈忠杰曾在2011年的一部蔡李佛电影中协助电影编剧,并在电影拍摄期间帮忙设计武打动作,对于电影的不成功之处,他如是解释。
“不单是祖师爷,有许多蔡李佛人真实的故事都被影视作品张冠李戴借去了!人家称‘故事虚构,如有雷同,乃属巧合’,真要维权,怎么维?”近日,陈忠杰通过微博@本报记者,推介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认为蔡李佛的好故事已被借用,武术题材创新也面临瓶颈。
赤坎古镇、自力村、梅家大院、水步冈宁墟,江门多个颇具风情的地方近年来被知名导演如姜文、王家卫等相中成为外景地搬上银幕。作为影视机构的“天然摄影棚”之选,在影视热潮的推动下,江门在2010年建设影视基地的呼声一度高涨,建设江门影视基地更被写入江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报告。2010年7月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鼓励广播影视节目创作,推动生产制作和交易企业的聚集;推进刘德华影视城、嘉禾影城、赤坎影视城建设,把江门打造成知名影视拍摄、生产、放映基地。
从“天然摄影棚”到影视基地,无疾而终?
于是,说好的影视基地由于各种原因,逐一“流产”,投资5亿元的嘉禾影视城,以及刘德华初步选址于新会崖门的影视城掷地却无声,未见下文。主管江门影视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则表示,未接到关于嘉禾影城和刘德华影视城项目启动的进一步通知,江门目前为止也尚无出台针对影视文化基地的规划或整合发展方案。
“影视创作人才可遇不可求,如果我们能培育一批属于本地的编剧,当他们在编剧方面有所成就时,就成为侨乡最好的名片。”这几年,江门市政协委员关于打造侨乡影视基地的建议一直不绝于耳,而关于扶持本地影视文学创作方面却鲜有人提及,尤其是剧本创作方面,几乎为零。在今年江门“两会”上,政协委员梁赞就提出《关于培养扶持本地影视创作人才的建议》,认为本地的文学爱好者在这方面付出不少努力,而由于缺乏政策的扶持,剧本创作者几乎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了本地的影视创作人才,是否必然带来江门的影视繁荣,两者之间还有多远的距离?梁赞认为,对于本地编剧创作的剧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关注,比如可通过编剧牵线,邀请影视公司前来江门投拍;再通过影视剧推介地方旅游,如丽江的《木府风云》、缅甸的《舞乐传奇》等,“江门的风景与历史底蕴得天独厚,如果再不走出第一步,必将远远地被别人抛在身后!”
实际上,相关政府部门曾书面答复李建成等政协委员,称江门曾设想在引入刘德华影视城的基础上,整合各市、区影视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进而建设全市性的影视基地,但由于考虑到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影视城盈利,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刘德华影视城计划最后落实未果。
陈忠杰提供的一篇报道称,黄飞鸿与霍元甲的故事原型,是真正传奇色彩武学宗师陈享。由于香港影视的大力推广,当代人提起武术“宗师”多数只会想到霍元甲、黄飞鸿等人,近年又多了叶问。该文指出:电影故事多是虚构的,历史上的霍元甲和影视里的他相距甚远(比如李连杰版《霍元甲》甚至被霍家后人诉诸法庭),黄飞鸿更仅是一位依靠武艺卖药的江湖郎中(广东人称“卖武佬”),晚景极其凄惨;而叶问,影片制作方也承认他不曾打过日本人,也不曾与洋人交手。“从武学贡献对历史、对社会的影响角度上说,比以上任何人更配得上‘宗师’称号的,是蔡李佛创始人陈享。”
多年前,陈享的好故事都让黄飞鸿的编剧借用去了,如今,蔡李佛人参与编剧的电影却被指挥霍好题材,这样的尴尬折射出的是武术题材编剧的乏力。白少玉在批评蔡李佛电影的同时也指出,江门的侨文化中有许多可供影视创作所用的资源,除了政策上的扶助,侨文化影视创作也需要本土作家的努力。内容为王,好题材要拍出好电影,必须有好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