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走过三个阶段,琼中“三月三”盛况年年,形成良好的效应和独特品牌价值
全民狂欢“三月三”,是如何“嗨”起来的?
核心提示
2007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办建省后的首次大规模“三月三”活动,至今整整十年。说“三月三”是每年琼中最盛大的日子,毫不为过。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办节,为节日营造了氛围。
为什么琼中“三月三”全民狂欢的现场足以震撼每一位参观者,那种发自百姓内心的热情足以感染每一位游客?只有回顾十年历程,才能找出成功背后的秘密。
海南日报记者 刘贡 实习生 李梦瑶
通讯员朱德权王丽娟
A |
“三月三”盛况
县城人山人海
观众漫山遍野
夜晚一床难求
琼中“奔格内”吉祥物也出现在彩排现场。
2016海南琼中“三月三”黎族苗族文化旅游节主题晚会彩排现场。本版图片均由通讯员朱德权摄
每年过完农历三月初一,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就会出现一种特别现象——全县10个乡镇、571个自然村,包括13万黎族苗族同胞,超过80%的男女老少穿戴打扮后,把各自家大门一锁,一齐涌向县城营根镇。而营根镇从初二下午开始,人山人海,初三更是水泄不通。
“比过年热闹多了。”自小生活在琼中县城的黄国东说,过年期间县城往往冷清,因为大家都回乡下的老家。但乡村过年虽热闹,毕竟限于走亲戚串门,与“三月三”的盛况有天壤之别。
那是怎样的盛况呢?
以苗族同胞盘志强家为例,他家在县城,每年“三月三”期间在家备好三色饭、三色粽子、肉茶、酸笋、山兰酒等苗族美食,接待他和妻子两边家乡村子里的亲朋几十号人。最多时,一顿饭开十桌,还是流水席。吃的都是海南苗族特色美食。
乡亲们吃完饭就开始逛县城。四处走走,看各个舞台上的演出,在广场上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一起跳竹竿舞;美食街或特产展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夜晚灯火点亮后,营根别提有多美了,就算从街头摩肩接踵蹭到街尾,乡亲们也很满足。
当主题晚会开演时,琼中“三月三”广场周边漫山遍野都是观众。“没数清楚过,至少好几万人”,琼中旅游委主任邓开扬说,十年了,年年如此。
那么多人,住在哪里?黄国东说,“一床难求”,好在天气已经转暖,县城亲朋家借宿,开地铺;学校教室桌椅板凳当床,公园里所有长椅当床;或者,邀上一桌,喝一晚酒,边喝边唱到天明。
“老百姓发自心底热爱这个节,参与这个节,使这个节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县文体局局长龙朝雄认为,一直以来,“三月三”在琼中就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十年尤其在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表演等方面,已经形成全依靠百姓的局面。
“政府只需稍加引导,把会场安排好,把活动程序安排好,老百姓就‘自己嗨’起来了!”龙朝雄说。
B |十年走过三个阶段|政府发动群众,群众推动政府,政府拓宽内涵
第1阶段
2007年-2008年
火红创办的两年
“好像建‘三月三’广场之后,就开始年年过节热闹非凡。”如今住在营根镇上的吉英良回忆。作为黎族人,吉英良小时候的“三月三”就在村子里或镇上过。1999年“自治县内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应当受到尊重”写入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三月三”有了许多节目。
2007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办建省后的首次大规模“三月三”活动。
“这是海南100多万黎族、苗族同胞的一大喜事。一定要把节庆活动办得隆重热烈,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龙朝雄回忆当时的情况。不过,因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隆重热烈,但应该有个能容纳数万人的场地。
“‘三月三’广场在那时就是一个大鱼塘。”县旅游委办公室刚好搬到了今天“三月三”广场边上,邓开扬往窗外一指,“2006年底筹划,到‘三月三’广场完工,100天。”“和谐琼中、与民同乐”的主题打了出来,办节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全省互动、社会各界参与,把‘三月三’办成文化‘三月三’、歌舞‘三月三’、民俗‘三月三’和欢乐‘三月三’。让黎族、苗族人民体会到党的温暖,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促进海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
“回过头来看,琼中十年都没有偏离这个指导思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美认为。
2007年“三月三”活动省里没有资金支持,县里多方筹措资金。除了文艺演出,还有民族歌舞展演、民俗展示、通宵电影等。总之,这个节日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办了下来。2008年,海南省黎族苗族“三月三”节由省政府主办,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承办,主会场设在琼中。资金支持更多,将节庆活动推向高潮。
第2阶段
2009年-2014年
民族文化大繁荣的6年
2009年以后,琼中不再被指定为主会场,以后的节日怎么办?
“如果说,头两年是原生态的黎族苗族歌舞,从第三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向更广泛的民间渗透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王家荣表示。
2009年的“三月三”,琼中专门安排了黎族民歌擂台赛、苗族民歌赛。“黎族、苗族民歌在琼中传唱较为普及,特别是黎族民歌,曲调多种,旋律优美。通过擂台赛等方式,决出琼中的黎族民歌擂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黎族、苗族民歌。”龙朝雄谈到办赛初衷。
这个活动的承办(责任)单位虽是县文体局,但参赛单位涵盖了全县10个乡镇。当年还有其他琼中表演队上台。擂台赛和农民表演队上台,为民族艺术在民间的生长注入了活力。
当年节日过后,以村为单元组歌舞队的形式迅速推广,文艺队员都是黎族、苗族同胞,农忙时劳动,农闲时集中编排歌舞。2009年琼中首批创建了12个这样的民族文化示范村。
有了文艺队伍就要有舞台。琼中五分之一的自然村建起了乡村大舞台。目前全县乡村大舞台近120座,2013年琼中乡村大舞台项目还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基层公共文化示范项目。至今已经颁发“农民文化示范村文艺队”牌子的有60支,已建队伍没颁牌的村庄超过百个。黎族歌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省级黎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脱颖而出。
龙朝雄说,从2009年开始,每年年底再来一场全县黎族苗族文化示范村文艺汇演,而这场汇演又结合了当年的元旦晚会,并为次年“三月三”节目进行选拔。
第3阶段
2015年-2016年
产业和旅游牵手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