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才不妨由“社会大学”制造 - 新闻动态 - 东南网
升学-全文略读:东南网6月21日讯(福建日报 谢海潮)6月16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高峰论坛上,陈凯歌公开他的“电影人才培养蓝图”,希望打破既定模式,让在社会上可能没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电影学院的年轻人,以另外的途径进入上海电影学院,“这些人有可能是真正最爱电影的一批...
东南网6月21日讯(福建日报 谢海潮)6月16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高峰论坛上,陈凯歌公开他的“电影人才培养蓝图”,希望打破既定模式,让在社会上可能没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电影学院的年轻人,以另外的途径进入上海电影学院,“这些人有可能是真正最爱电影的一批人”。
本来嘛,偏向情商的学科门类,以招收上过“社会大学”、人生阅历丰富者为佳。诚如陈凯歌所言,“从学校进入另外一个学校,这样的路径对于培养好的电影导演,基本上是行不通的”。远不提胡金铨、李翰祥这些美工出身的名导,就说连艺员训练班都没考上的周星驰,从“路人甲”跑龙套开始,直到1994年担起导演,才算全面掌控了电影创作。硬要划出最低文化分数线、单科成绩、男女生比例等招生限定,效果有时还不及“星女郎”一场海选那么直观明了。
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当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考不及格,所幸还有个“特准入学”。细数一下,罗家伦、臧克家、吴晗……个个都是偏科偏得厉害的奇才,按今天的选才标准来看,恐怕要归类为“搁在农村,连媳妇都讨不到”的人物。倘若没有“破格录取”,至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是需要改写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宏愿,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只能成为奢谈。近看华山《〈水浒传〉和〈宋史〉》一文,提及在“僧多粥少”现实情形下,无门可托、无势可攀的一般清寒秀才们,要么投靠外敌,要么成了起义农民的谋主。把这一危险看得清楚的苏轼,特意上书朝廷,说“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是“豪杰之场”,以文辞与“吴、楚、闽、蜀之士”争得失于毫厘之间,则“彼有不仕而已”。建议在科举考试之外,另给知识分子一条出路。
具体要怎么改变培养模式,何谓“创造一种新的可能”?陈凯歌没明说。个人建议,“拜师收徒”不妨是一种选项。师徒间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可能比较符合艺术“活体传承”的特殊性。
除了选才之论,陈凯歌连带说了一句:“做艺术的人得有傲骨,做艺术的人不能够简单地为五斗米折腰,在选择上需要正确,永远会站在比较穷苦的人一边。”这话说得真好。电影这门行当,不知点亮了多少寒门子弟的人生梦想,可成名之后除了看重出场费,又有几人还把艺术当回事,不禁让人心生“将军不负腹,此腹负将军”之叹。
8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