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浠说,对于池塘、网箱等养殖设施损失严重的虾农,潜江市水产局正在积极地安排人员帮助清挖池塘和进排水口淤泥,帮助小龙虾养殖户尽快恢复养殖生产。刚刚参加了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学习的养殖户王师傅说:“刚刚参与了小龙虾防病害的学习,对于雨后的养殖,心里更有信心。”
专家意见
灾后要注意调节水质
雨水过后,小龙虾养殖要注意什么?有6年养虾经历的宋师傅说,首先是恢复水位。“连续降雨,水位很高,水草随时有断根的可能。所以首先应该把池塘水位降到合适的范围。”宋师傅认为,养虾没有巧,看你会不会养水草,水草是根本,小龙虾通过水草来脱壳,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其次,要净化水质。雨后,塘水普遍浑浊,可以通过放生物改底净来调节水质,提高水质透明度。最重要的是要杀虫抑菌。阴雨天气,阳光照射不足,容易滋生细菌。可以在水后20多天投放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武汉某生物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大水漫塘容易造成病原体大范围扩散,易造成鱼虾大面积感染。灾后防病,首先要增氧。增氧是水产养殖调控的核心,通过增氧机增氧可促进上下水层对流,使表层高溶氧的水进入底层。要注意底层增氧,使养殖水体各水层有足够的溶氧来维持物质和能量循环。其次,要将死虾从水里打捞起来集中深埋,进行石灰石或者其他灭害处理,防止疫情蔓延和暴发。水质调节也不可少,如果水体受污染严重,有疫情发生,应该安全科学用药,不能使用违禁药物。水体消毒剂一般有氯制剂、碘制剂、生石灰等。防治细菌病时,氯制剂、生石灰效果明显。
潜江市高场小龙虾养殖基地没有发生漫塘现象。本报记者 吴婷 摄
潜江市积玉口镇小龙虾养殖基地田间的干渠水干得甚至能看见淤泥。
本报记者 吴婷 摄
一根棍子十份担当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傅坚 通讯员 梁征 彭中强
“记住,大堤内侧主要看有没有渗水,大堤外侧就要看有没有漩涡,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堤外都是青苔,小心别滑倒了。”7月15日,长江商报记者在武汉市洪山区武金堤59+500至60+500关山街防汛段,见到中建三局二公司的防汛队员张通渠时,他正在给年轻的队员小方讲解着巡堤要领。
54岁的张通渠1980年进入中建三局二公司后在施工安全管理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安全意识特别高。由于公司调派的抢险、值守人员大多都是“80后”、“90后”的小伙子,干劲足,但毫无经验,曾参与过1998年抗洪抢险的张通渠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老带新”任务。年轻队员轮班上,张通渠却一直坚守在第一线。
7月6日上午,刚在汉口龙王庙大堤抢险一天一夜的张通渠接到工作部署后就迅速转移到武金堤,投入到抢险巡守的工作中,一呆就是10多天,就连江夏的家中因为内涝淹水也没有抽出时间回去看上一眼:“跟这里比起来,家里才多大点水,没事,还是这里重要。”
“老张,今天这场雨没有下下来,现在水位降到27.31米,只比警戒水位高出了0.01米。”晚饭过后,守堤负责人余忠赤拉着张通渠来到堤边查看水位。“水退的时候容易把堤坝上一些细小缝隙里的沙土掏空,这个时候更是大意不得,赶紧叫夜班的小伙子们加紧巡查。”
天空中密布的阴云散开,晚霞染红了天边。“注意脚下,草丛里会有蛇,进去时一定要先用探棍扫一遍。”迎着夕阳,巡堤队员们在老张不断的提醒声中朝着大堤远处走去。
夕阳西下,巡堤队员手持竹竿警惕地观察着水势变化,面对着滔滔江水不敢有丝毫懈怠。
张通渠在堤脚下查看大堤是否有松动的地方。
巡堤队员一边吃着午饭,一边谈论着守堤中自己经历过的各种故事。
夜幕降临,队员们提着电筒仔细巡查着大堤。
巡堤过程中,余忠赤回头招呼掉队的队员赶紧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