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第一年在地坛庙会摆摊,为了迎接新年,除了传统的兔儿爷之外,我们还特意创新了小鸡彩塑,寓意‘吉祥如意’。”摊主双彦介绍说,“兔儿爷60元,小鸡是30元。我们价格偏高,是因为每一件都是纯手工,花费大量时间打磨制作出来的。”
“有带哨的吗?”一位年约八旬的老人询问道。“现在都没有带哨的了,都是纯作为摆设。”双彦笑着说道,这位应该是老北京人,以前的彩塑在嘴角位置放着哨子,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为了卫生,基本上都不会有带哨的。
10多分钟时间,已经有多个游客付钱购买了彩塑,其中黄色小鸡最受欢迎,到下午4点基本售完。“销量还是挺好的,预计这些彩塑都会卖出去,但我们的目的,还是想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双彦说道。
29日,通州运河文化庙会VR虚拟现实体验区,两位游客在体验VR游戏。
- 人物
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人
不想手艺被忘记 只要想学都不拒绝
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人双彦今年已59岁,自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北京泥彩塑,到如今已有52年时间。
“我家往上可以找到三代人做兔儿爷。第一代是民国时期北京东安市场的‘耍货白’。耍货白有个徒弟叫李荣山,李荣山又把手艺传给了外甥双起翔,双起翔就是我父亲。”双彦介绍着双家手艺传承谱系。他是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人,与父亲都有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北京唯一父子两代都享有此称号的。
上庙会源于一游客称没见过兔儿爷
今年是双彦第一次将彩塑带上庙会,有此想法源于一位游客提问造成的触动。
2016年6月,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会上,双彦展示北京兔儿爷。突然一位游客走过来观察了会,询问道:“你这个兔儿爷是假的吧?我在市面上都没看见过。”
“这句话让我的感触很深,当时我就下决心,今年春节无论如何也要在庙会上摆出来,让市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北京彩塑。”双彦说道,作为手艺人,自己不懂得经营,也没有店铺,销售也主要靠老客户订货,从没想过要把手艺推出去。
大半年时间做了4000多个彩塑
离开展览会回京,双彦就开始筹备,他联系地坛庙会主办方并得到支持,给他留下摊位;同时和儿子、徒弟一起,花费大半年时间,做了1000多个兔儿爷,为了迎接鸡年,还创新制作了3000多个鸡形彩塑,在庙会售卖。
“北京彩塑的色彩简练,最好是三种颜色,以泥作为主色调,用吉祥用语为题材,比如鸡,就寓意着‘大吉大利’。”双彦指着摊位上的彩塑说,最难的还是创新。
如今,双彦的儿子、侄子都在跟着他学习彩塑,但双彦仍觉得,这门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更多的人去学习,只要想来的我都不会拒绝,但基本的,是心要静,坐得住,这是年轻人很难做到的。”
今后的地坛庙会,双彦说,只要条件允许,自己都会继续摆摊,“不能让这门手艺被市民忘记。”
运河文化庙会
VR体验人气旺 游客排队“戴眼镜”
新京报讯 今年,通州区运河文化庙会首次被列入北京市十大庙会之一。与其他传统庙会相比,通州区运河文化庙会透着一股独特的年轻范儿。其中,首次引入的VR虚拟现实科技,给游客提供了新的庙会体验方式。
此次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占地近7万平方米,140个摊位呈环形分布,其中人气最旺的当属VR虚拟现实科技体验。体验项目多种多样,有射击挑战、滑雪体验和VR观影等等。
例如VR观影区,每副眼镜里放着不同的影片。影片不长,每部大致都在4分钟左右。与传统观影体验相比,戴上眼镜后的临场感更强。看到的场景不再受限于导演所拍到的镜头,头转到哪里,就能看到什么。可以说,戴上VR眼镜看电影,自己就是导演。
记者随后又体验了滑雪项目。踩上可以左右摇摆的踏板,戴好VR眼镜后,要先选择赛道级别,选好后就可以滑雪了。整个过程中,要想顺利完成比赛,必须协调全身动起来。比如头转方向时,身体也要做出相应的倾斜。而在遇到弯道的过程中,如果反应不及时,会被赛道旁的红色护栏卡住。
据活动现场负责人付钰介绍,此次VR体验活动是全国第一次以嘉年华模式举办的大型VR体验狂欢,希望借此机会让人们更多地了解VR技术。
- 现场
“大小姐”招亲逗乐游客
昨日十点半,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入口处,来自西集镇老庄户村的30多名演员开始了他们的小车会演出。
伴随着鼓声、镲声,坐轿的老夫人、恨嫁的傻姑娘、牵线的媒婆、求婚的公子……一齐扭动了起来。奏乐时快时慢,当节奏加快时,原本分散舞动的人会变换队形,三五结对地聚集在一起跳舞。在此过程中,专门负责捣乱的“膏药”角色最是讨喜。
身穿黄色上下套装,头戴红穗儿锅盖帽,拿着膏药贴的“膏药”一角,专门在别人跳舞时打乱对方的节奏,所到之处都会被别人敲一下锅盖帽,引得观众忍俊不禁。
表演一共持续了半个小时。最终,身穿粉色长袍的公子赢得大小姐的芳心,抱得美人归,而一直央求媒婆牵线的傻姑娘还是没嫁出去。
据小车花会会长介绍,这是他表演的第十个年头。此前过年都是在乡镇表演,今年是第一次在庙会亮相。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朋乐 左燕燕 潘佳琨
A06-A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李飞